多元供給發展銀髮經濟 規劃產業園區灣區入列

◆廣州率先探索港澳居民南沙「跨境」養老,首個指定試點是廣州市南沙區養老院。圖為老人在南沙區養老院內用餐。 資料圖片
◆廣州率先探索港澳居民南沙「跨境」養老,首個指定試點是廣州市南沙區養老院。圖為老人在南沙區養老院內用餐。 資料圖片

◆意見提出,加強綜合醫院、中醫醫院老年醫學科建設,提高老年病防治水平。圖為廣州一家三甲綜合醫院醫生在老年病房巡診。香港文匯報記者敖敏輝  攝
◆意見提出,加強綜合醫院、中醫醫院老年醫學科建設,提高老年病防治水平。圖為廣州一家三甲綜合醫院醫生在老年病房巡診。香港文匯報記者敖敏輝 攝

◆意見提出優化老年健康服務。圖為河北威縣醫養綜合示範基地醫護人員指導老人進行康復訓練。 資料圖片
◆意見提出優化老年健康服務。圖為河北威縣醫養綜合示範基地醫護人員指導老人進行康復訓練。 資料圖片



  國務院4方面26舉措增進老年人福祉 規劃布局10個高水平產業園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任芳頡、敖敏輝 北京、廣州連線報道)國務院辦公廳15日發布《關於發展銀髮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下稱「意見」),這是中國發布的首個支持銀髮經濟發展的專門文件,從4個方面提出26項具體舉措,涵蓋衣食住行文娛金融等方方面面。文件提到,將支持老年用品創新、智慧健康養老新業態等七大產業領域,多元供給發展銀髮經濟。在推進銀髮經濟產業集群發展方面,還特別提出將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規劃布局10個左右高水平銀髮經濟產業園區,推進銀髮經濟領域跨區域、國際性合作。

  銀髮經濟是向老年人提供產品或服務,以及為老齡階段做準備等一系列經濟活動的總和,涉及面廣、產業鏈長、業態多元、潛力巨大。數據顯示,目前中國銀髮經濟規模大概在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左右,佔GDP比重大約為6%左右。到2035年,銀髮經濟規模將達到30萬億元左右,佔GDP比重約10%。

  圍繞多樣化需求 培育七大潛力產業

  在「發展民生事業,解決急難愁盼」方面,文件提出老年助餐服務、居家助老服務、社區便民服務、老年健康服務、養老照護服務、老年文體服務、農村養老服務等七個方面,並圍繞多樣化需求提出培育七大潛力產業,包括老年用品創新、智慧健康養老新業態、康復輔助器具產業、抗衰老產業、養老金融、旅遊服務、適老化改造等。比如,引導外賣平台、物流企業等經營主體參與老年助餐配送,鼓勵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等提供生活用品代購、家政預約、代收代繳、掛號取藥等服務,支持社區助浴點、流動助浴車、入戶助浴等多種業態發展。

  在推進產業集群發展方面,意見特別提出,未來將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等區域,規劃布局10個左右高水平銀髮經濟產業園區。依託自由貿易試驗區、各類開發區、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示範區等平台,推進銀髮經濟領域跨區域、國際性合作。

  推動消費市場發展 構築老齡產業新業態

  「本世紀中葉及之後,中國老齡化水平會始終維持在40%以上,躋身全球高度老齡化國家行列,中國既有全球規模最大的老年消費群體,還有全球規模最大的老年消費市場。」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老齡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對香港文匯報表示,銀髮經濟產業體系涉及面廣、產業鏈長,幾乎覆蓋國民經濟行業的所有類別。伴隨老年人口代際更迭,消費升級是大勢所趨,將產生出新消費需求,推動銀髮消費市場發展,構築老齡產業新業態。

  原新認為,構建系統化的老齡產業體系、完善老齡產業的頂層設計至少要從老齡文化產業、老齡健康產業、老齡製造產業、老齡宜居產業、老齡服務產業、老齡金融產業等六大領域推進。

  港資企業關注意見:看好內地銀髮經濟

  相關文件的發布令來自香港的大灣區醫療集團聯席行政總裁李家聰博士倍感振奮。過去幾年,他帶領團隊將港式醫療服務模式拓至大灣區內地城市,設立了包括港澳居民健康服務中心在內的160多間港式家庭醫生工作室。兩個月前,大灣區醫療集團更牽手廣州海珠區衞生健康局,揭牌成立廣州首家社區慢病健康管理中心,服務老年人、慢性病人等重點群體。

  李家聰表示,內地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明顯,這既是政府和社會需要直面的一個壓力,又是可以深度挖掘的機遇。他很認同意見中有關「優化老年健康服務」的系列舉措,給像大灣區醫療集團這樣的香港醫療服務提供者帶來了施展空間。

  「一般認為,銀髮經濟多指養老服務,而我們則認為,養老應該定義為『享老』,內涵很寬泛。從醫療的角度看,老年人需要健康的身體,人性化、個性化、標準化的醫療服務大有可為。有了更好的預防和治療體系,老年人就不會只想着存錢養老,而是會釋放出更多精力、資金進行線上線下消費。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十分看好內地的銀髮經濟。」李家聰說。

  完善政企溝通機制 打破市場准入壁壘

  香港人均預期壽命連續多年居全球首位,與科學的健康管理模式有關。而海珠區是內地人口老齡化的一個縮影,全區65歲以上常住老人超過21萬人,是廣州老年人數量最多的區域。為此,大灣區醫療集團與海珠區積極開展創新探索,在該慢病健康管理中心揭牌之前,已與該區聯合培養了145名金牌醫生、45名金牌護士,在14間社區衞生服務中心開設了港式家庭醫生工作室,全面推廣港式全科模式。

  「以慢病管理為例,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不管是病情輕重,內地往往是醫生包辦診療過程。而我們把香港根據病情輕重進行分級的模式引入到海珠區,同時,更注重護士的角色,通過『護士評估+醫生確認』,建立慢病管理安全網。」李家聰說。

  意見提到,完善政企溝通聯繫機制,打破不合理的市場准入壁壘,推動銀髮經濟政策、資金、信息等直達快享。李家聰提出,大灣區在這方面大有作為,比如醫生護士的內地註冊、港澳藥品的使用以及大灣區醫療信息的互通方面,已經推出或者正在推出創新探索,「未來,要進一步打通大灣區相關領域人、財、物和信息的流通,實現資源共享,推動港澳與內地醫療服務、養老服務雙向採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