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譯站】譯員「隱身」工作 口譯獨具魅力
口譯是一種語言的互動(interaction),轉化(exchange)和再詮釋(reinterpret)行為,互動的各參與方對譯員的工作自然存有一定期望。在各國或者國際性的譯員協會章程中,均可以發現這種對於譯員規範行為的期望,具體表現在設立了一些規範性(prescriptive)要求。比如國際會議譯員組織(AIIC)、國際專業口筆譯員協會(IAPTI)都在某種程度上明確要求口譯員必須保持中立,不對講話內容進行評價或添加個人觀點,維護職業保密性。
法國譯者協會(SFT)《口譯專業倫理守則》第一章總則第二條即規定「口譯者進行翻譯必須嚴謹,精確且完整無改動」。美國譯協(ATA)和澳州譯協(AUSIT)的專業行為準則均強調保密性、中立性和專業素養。加拿大口譯協會 (ATIA)則認為口譯員應保持中立、客觀,避免受主觀因素影響。
中國翻譯協會也在《職業譯員道德規範》「行為中立」一條中要求「口譯員及手語譯員在翻譯過程中,除了對可能造成誤會的文化障礙進行必要解釋外,不應對任何人和事發表意見或給予建議。除必要的資訊確認,譯員不應打斷或介入談話。」
由此可見,「客觀中立,無有偏頗」是對於口譯員角色的一項基本行為規範和社會期望。
口譯講求準確、完整與忠實
幾乎所有類型的描述性(descriptive)口譯研究都存在一種共識,即在實際從事口譯工作的過程中,譯員角色不太可能是僅僅簡單參與語言轉換或者中立。中立性或譯者「隱身」作為一種約束性規範,雖然是以絕對的形式提出,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卻只能盡力而為。
無論是教授口譯的專業院校,或者行業協會都確切規定口譯員應該「隱身」,但實際上,個體譯員只能在某些情況下做到完全中立或「隱身」。
儘管絕對的客觀中立在口譯中甚少存在,但無論是中立性、忠實還是「隱身」的要求,其實從本質上來說,都是希望口譯員能夠將說話人表達的目的和概念,準確(accurate)、完整(complete)與忠實(faithful)地傳遞給彼此,要求譯員本身最小程度地干擾原語表達者的意涵,盡可能準確、全面、完整地將意思傳遞給譯入語聽眾。
在外事活動的口譯中,這一原則或許會被輕微地進行調整。比如,中方譯員要敏感地聆聽並捕捉到譬如“Nansha Islands”與“the Spratly Islands”, “Diaoyu Islands”與“the Senkaku Islands”這些英文用詞在外事立場上的區別,謹慎並成熟地正確選擇傳譯。
筆者曾經有幸在2018年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中國·莆田)中,獨自承擔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第十一世班禪大師額爾德尼·確吉傑布會見蒙古國代表團時的交替傳譯任務。在班禪大師與外賓一小時的會談過程中,譯員既要用英文準確表達班禪大師富有禪機、智慧和佛理的中文意涵,又要對外賓用英文陳述的一些敏感議題或用詞,以最恰如其分且得體的中文表達進行轉化或弱化。
在譯員事先無法獲知任何會談綱要,亦無法提前準備的前提下,這是比較緊張和充滿挑戰的實戰任務。會談結束後,外賓剛剛離場,滿懷慈愛、充滿法喜的班禪大師主動對我點了點頭道:「你今天真是辛苦了啊……」那一刻,作為譯員的快樂與自豪瞬間全都湧上心頭,這也是口譯工作雖然高壓,但依然獨具魅力的體現之一吧。
◆ 方海博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