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館】康熙削藩

  王正亮

  眾所周知,明朝鎮守山海關,遼東總兵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1644年降清。究竟從姓名學角度,吳三桂是愛國還是不愛國?忠誠還是不忠誠?

  吳三桂姓名五行組合丙火甲木己土,己土是傳統價值守護者,而甲木則是情感主義者。己土未受尅之前,自然是忠君愛國,但當歌姬陳圓圓被奪,「圓」「圓」兩二字成爭之局,而甲木又在吳三桂的妻宮出現,於是變得相當的情緒化;甲己尅合的情況就變成剋大於合,才有引清兵入關之舉。

  但吳三桂的心態上,甲己只是意向化土,即意向愛國,但既然已降清,情懷就即時改變成現實利益的價值觀。

  而清皇朝姓氏愛新覺羅,即甲木甲木己土及庚金,與吳三桂的吳姓正好成了丙火剋庚金,能取利益就只想拿盡一切利益,忠誠自然不在考慮中。於是甲木生丙火反剋己土,火大土焦。而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甲甲己庚戊戊的五行與吳三桂的五行互動,出現了一種矛盾現象,既要利用丙火生甲己化大土生庚金(即康熙帝)護持自己,又感到丙火剋金的威脅性!

  而康熙削藩的背景就變成不可不為之的局面!康熙帝親自執政後,大力整頓朝政,使新建立的清王朝漸漸強盛起來。但是,南方的三個藩王卻成了康熙帝的一塊心病。

  三藩問題由來已久。早在順治年間,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奉命南征,為清王朝一統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因而順治帝在統一天下後,並沒有及時撤除三藩,而是命令他們留守其地。日積月累,三藩勢力日盛,成為威脅中央的地方割據勢力。三藩擁兵自重,把持地方財政、欺壓百姓,甚至利用沿海交通的便利條件,不顧朝廷的海禁政策,大肆進行走私活動。

  吳三桂申請撤藩不過是故作姿態,沒想到康熙帝竟如此迅速地批准他撤藩。吳三桂感到憤憤不平,即與其黨羽密謀起兵。九月初,康熙帝所遣辦理遷移事務的大臣到達雲南後,吳三桂陽奉陰違,表面上接受詔書,暗地裏卻一再拖延動身日期、加緊叛亂的步伐。十一月二十一日,吳三桂殺死雲南巡撫朱國治,迫使雲貴總督甘文翯自殺,扣留了折爾肯,自稱「周王」,決定明年為周王元年,公開反叛清朝。

  吳三桂反叛的消息傳到北京,舉朝震驚。大臣中主張向吳三桂妥協的人很多,大學士索額圖竟然要求將「前議三藩當遷者,皆宜正以國法」。康熙帝也知情勢嚴重,但他知道撤藩的決策沒有錯,此時向吳三桂妥協,只能長他的氣焰、滅自己威風,他下定決心要與吳三桂一比高低。

  吳三桂起兵前後,曾致書平南、靖南二藩、台灣鄭經,以及貴州、四川、湖廣、陝西等地官吏,他還發布了蠱惑人心的《反清檄文》。一時間,滇、黔、湘、蜀紛紛響應。吳三桂主力東侵黔湘,兵力很快便達到14萬。接着河北總兵察祿也反於彰德,塞外又有察哈爾部布爾民的叛亂,可謂「東南西北,都在鼎沸」。

  康熙帝沒有退路可走,當即布置兵力,「增派八旗精銳前往咽喉要地荊州固守」,停撤廣州和福州二藩,孤立吳三桂,並拘禁額駙、吳三桂之子吳應熊及家屬,赦免散處各地的原屬吳三桂的官員,削除吳三桂爵位,並懸賞捉拿吳三桂。

  康熙十四年(1675年),吳三桂與清王朝的對抗達到了頂峰。叛軍在全國形成了三大戰場:耿精忠控制的福建、浙江、江西為東線,湖南是正面戰場,四川、陝西、山西、甘肅為則西線。康熙帝分析形勢,定下戰略方針:以荊州為戰略立足點,頂住湖南戰場的吳軍主力,只對峙而不主動出擊;主攻從側翼入手,先解決耿精忠、王輔臣兩股主要叛軍,然後再集中力量對抗吳三桂。康熙帝還並用剿滅、招撫兩手,親自致書王輔臣、耿精忠等人,表示只要他們「投誠自歸」,即赦免前罪,仍像從前一樣對待他們。康熙十五年(1676年),王輔臣兵變降清。十月,耿精忠投降。十二月,尚可喜之子尚之信也公開反吳。康熙帝踐約,一律優待他們。如此一來,那些蒙受蠱惑的將領和將官紛紛投降,吳軍漸漸分化瓦解。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吳三桂暴病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