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必然統一大勢不會改變

  徐曉全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研究員

  2024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塵埃落定,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蕭美琴當選。本次具有投票資格的選民共有1,954.8萬人,實際投票人數1,378.9萬人,投票率70.5%。賴清德獲558.6萬票、得票率40.05%,支持度僅四成,未獲多數民眾支持。中國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獲467.1萬票、得票率33.49%,民眾黨候選人柯文哲獲369.0萬票、得票率26.46%。在野陣營得票總和接近六成。

  民進黨未獲多數民眾支持

  在台灣地方民意代表選舉方面,「立法院」113個席位中,民進黨獲51席,較上屆大減11席;國民黨獲52席,較上屆明顯增長14席;民眾黨獲8席,較上屆小幅擴張3席;無黨籍及未經政黨推薦者獲2席。民進黨不再具備「單獨過半」優勢,將進入「雙重少數」執政時期。

  民進黨連續執政八年,在島內多數民眾希望「下架民進黨」的民意氛圍下,未能實現政黨輪替,是多種複雜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首先,在野陣營分裂投票是主要原因。民進黨「一黨獨大」、八年「完全執政」的失德敗政、貪腐弊案等引發民眾強烈不滿,島內超六成民眾希望「換黨做做好」。綠營基本盤約佔四成,備受期待的「藍白合」破局後,選舉競爭格局出現於民進黨有利的「三腳督」局面。白色力量柯文哲主打「超越藍綠」的「中間路線」,有效吸引了中間選民尤其是青年選民支持,使民進黨坐收漁翁之利。

  其次,民進黨操弄選戰「策略得當」。民進黨佔盡執政優勢,選戰資源豐富、手法「嫻熟」,把「介選牌」發揮到極致。賴清德鼓吹「四大和平支柱」,用「和平保台」成功迷惑島內民眾對其「務實」「穩健」形象的「認可」,穩固了綠營基本盤。

  衝刺階段,民進黨故伎重施,再次煽動台灣民眾對大陸的「恐懼」和「仇恨」,壓制了藍營原本佔優勢的兩岸「經貿牌」「和平牌」,對中間選民產生了「棄侯保柯」效應,關鍵時刻拉大了對藍營的領先優勢。

  最後,國民黨作為百年老黨,本來最有希望「下架民進黨」。國民黨在此次選舉中展現了空前團結氣勢,組織戰打法可圈可點,基本凝聚了藍營力量。但國民黨的政策論述缺乏新意,並未對中間選民產生很強吸引力,在選舉最後時刻又未能有效應對新北「凱旋苑」房產事件及新北「校園割喉案」風波造成的負面衝擊。

  發展合作是兩岸共同心聲

  民進黨繼續執政後,未來台海緊張局勢短期內難以緩和,兩岸關係或將面臨更為複雜嚴峻的挑戰。但兩岸關係基本格局和發展方向並不會因此而改變。

  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聲。儘管民進黨當局為兩岸交流設置重重障礙,但大陸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擴大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積極融入大陸發展進程。

  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根本因素是大陸的發展進步。台灣屬於中國一部分的歷史事實不會改變,大陸牢牢掌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的基本格局不會改變,兩岸終將統一、也必然統一的歷史大勢不會改變。民進黨鼓吹大陸會改變對台方針政策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大陸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立場一以貫之、意志堅若磐石。面對複雜嚴峻的台海形勢,大陸將堅定不移貫徹新時代中國共產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扎實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堅決反對「台獨」分裂行徑和外部勢力干涉,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廣泛團結台灣同胞攜手推進祖國統一進程、共創民族復興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