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箴今品】制疏忽以「定」 制蠻動以「慧」

  一、心一鬆散,萬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萬事不入耳目。心一執着,萬事不得自然。

  二、一念疏忽,是錯起頭。一念決裂,是錯到底。

  (以上語出《格言聯璧·存養類》)

  本文所引格言,指出我們待人處事時常有的不良內心狀態,警惕我們不要犯錯。

  第一則格言源出於呂坤的《呻吟語》。作者提醒我們待人處事時內心不要鬆散或疏忽。為什麼我們的內心有時會鬆散或疏忽呢?究其原因,無非是我們做事態度不認真,沒有集中精神處理好當前的事情。

  《詩經·小雅·小旻》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句詩告訴我們臨事要保持高度警覺,戒慎恐懼,切勿犯錯,成語「臨深履薄」源於此。

  佛經中多次比喻人心為頑猴、狂象。頑猴比喻人心定不下來,總在攀緣外境,想東想西,所謂「心猿意馬」是也;而狂象比喻人心蠻動,失去理性,難以制止。

  內心不專注,便容易導致鬆散疏忽,我們須制之以「定」;失去理性,便容易導致一錯再錯,我們須制之以「慧」。

  佛陀在世時,有一位修道人用功過度,出了毛病。佛陀知他懂琴理,便問他琴弦要是太鬆了要怎樣做? 琴弦要是太緊了要怎樣做?那人回答說,琴弦鬆緊得宜才能彈奏,從而悟出了修行之道。同樣道理,鬆散、疏忽便是太鬆,執着、決裂便是太緊,我們須處之以中庸之道。

  知錯能改仍有機會

  世間各大宗教都強調悔改的重要性。誠然,若要使人起心動念都不犯錯,是很難辦到的。像孔子這樣的聖人,也自言要到七十歲才能「從心所欲不逾矩」。

  當你內心第一念生起時有錯,這不宜對你過於苛責;可是當生起第二念時你還不悔改,這便是你的過失了。

  古人說得好:「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又說:「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明白這個道理,置之座右,及時反思,終生自我警惕,對世人而言確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這個道理也可以應用於作文或回答試題。同學們作文或答題時,應謹慎審題,思路清晰。如中途發現離題,便急需有技巧地改正過來,不要因為剛才已開了頭,便一股腦兒錯下去。

  施仲謀(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教授)、李敬邦(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高級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