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解惑】事事計較多煩憂 知足常樂心情好

  《菜根譚·前集》第50條、清刻本《菜根譚·概論》曰:

  福莫福於少事,禍莫禍於多心。唯苦事者,方知少事之為福;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為禍。

  譯文

  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於很少事情需要煩心,而最大的不幸莫過於事事都起疑心。只有苦於被世事牽累的人,才能體會到少事煩心是莫大福氣;也只有性情平和恬淡的人,才能理解多心猜疑的無窮禍害。

  註釋

  (1)福:福祐,與「禍」相對,引申指一切順利、幸運之事。《說文》:「福,祐也。」

  (2)莫:「暮」的本字,古文字從「日」從「茻」,象日落在草叢林木之中,本義是日暮。《說文》:「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日暮則不能視物,故又虛詞化以表示否定意義,相當於「不」、「無」。

  (3)少事:指很少煩心之事。

  (4)禍:災害,與「福」相對,引申指一切災難、禍害之事。《說文》:「禍,害也。神不福也。」

  (5)苦事者:指被世事牽累而內心不安的人。

  (6)平心者:指性情平和、心境恬淡的人。

  上引《菜根譚》所言「福莫福於少事,禍莫禍於多心」,本記載於《老子》第58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旨在說明福禍相對而生之理。處世待事,是福是禍,概由心態決定。如果事事需要顧慮,常存疑心,做人便相當痛苦。

  不應為「利」處心積慮

  人為什麼會事事多心?一言以蔽之曰「利」。人一旦有了利益計算,便會整天思前想後,心情患得患失。故孔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孟子謂:「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孟子·梁惠王》)《菜根譚·前集》第90條又言:「捨己毋處其疑,處其疑,即所捨之志多愧矣;施人無責其報,責其報,並所施之心俱非矣。」一再提醒我們不應只重利害,要不計得失地去奉獻,盡力施予他人;一旦有了得失計算的心,原來的善意便會變質,負面的煩心俗事便因此而生了。

  人要平息浮躁的心情,就不應事事計算利益得失,而應當保持「凡事感恩」、「知足常樂」的心情,不論環境順逆,或得或失,都能以樂觀開朗的心情面對,一切處之泰然。因此,《老子》第33章:「知足者富。」第44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第46章:「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一再強調「知足常樂」之理。

  聰明反被聰明累

  聰明人很容易會事事計算,令自己得到最大的利益,這表面上看似高明,實際上卻累人至極。例如《紅樓夢》中,主角賈寶玉的表姐王熙鳳,出身金陵四大家族之一,是榮國府的實際當家人。王熙鳳在故事中以聰明漂亮、精明幹練聞名,為人爭強好勝,工於心計,是故事其中一個重要的人物。但在故事第五回中,賈寶玉魂遊太虛幻境,警幻仙子以十二首歌曲去揭露金陵十二釵的命運,其中交代王熙鳳結局的一曲《聰明累》,歌詞提到「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家富人寧,終有個,家亡人散各奔騰」、「一場歡喜忽悲辛。嘆人世,終難定」,正闡述了「聰明反被聰明累」的道理。

  《周易》第25卦〈無妄〉,卦體上乾為天,下震為雷,旱天打雷,無可預期,象徵意料之外的事情。意外,可以是好,也可以是壞,好與壞只是一種相對概念。六三爻辭:「無妄之災,或繫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災。」謂有人將牛綁在路邊,結果被路過的人順手牽走,對損失者來說,這是「無妄之災」,但對拿到牛的人來說,就是「無妄之得」了。又如九五爻辭:「無妄之疾,勿藥有喜。」謂人突然無端生病,這是壞事;但最後不藥而癒,卻是好事。綜而述之,人生可以有「無妄之災」,也可以有「無妄之福」,同一件事,也往往福禍相倚,只在乎觀點與角度的問題。

  因此,與其斤斤計較利害,事事計算利益,聰明反被聰明累,不如放輕得失,不論環境順逆,都能保持「凡事感恩」、「知足常樂」的平常心去樂觀面對。

  謝向榮教授(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