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中國出口升級轉型見成效\凌昆

  新年世界及兩地經濟仍面臨諸多不明朗因素,發展路徑難以確定。在此時刻西方不斷發放抹黑中國經濟前景的論點,指總體趨勢向下,經濟奇跡已完結等。內地評論雖不致如斯悲觀,但也普遍認為高增長時期已過:由於基數大及後進優勢、成本優勢等漸消,能保5%增長已不錯。

  實際上中國經濟前景樂觀得多。首先是即使增長放慢,但產業升級及結構優化的步伐不停,甚至在壓力下有加快傾向。例如出口轉向「新三件」,又如去年11月工業生產只增長6.6%,但裝備工業增近一成,汽車及太陽能設備各增35%以上。其次更為重要者是,中國的競爭優勢出現了根本性轉變,特別是由人口優勢轉向人才優勢,後進優勢轉向領先優勢,勞力優勢轉向資本、技術優勢,初級低成本優勢轉向高級低成本優勢,規模優勢轉向範疇優勢等。

  優勢的轉變也反映在出口產品結構上,展示了明顯的升級轉型。這包括重點由加工消費品轉向機電產品,由消費輕工產品轉向中間及終端產品,再轉向高科技新興產品等。正如最近出口中,電池、電動車及太陽能設備等,接替了之前的手機及其他IT(資訊科技)產品,作為增長動力源。結果之一是雖然全球貿易近年增長放緩或甚至收縮,但中國出口仍逆勢有較好增長,佔世界出口比重仍有所上升。曾有人擔心中國出口受到兩面夾擊:一面低端生產受低成本出口地競爭,另一面高端生產受發達國競爭。實際上是兩面出擊,在高端產品擠佔發達市場,並引起了諸多禁制(如反傾銷反補貼措施等)。另一面中國又把低端產品的組裝等低技術工序外移,改由中國出口部件及設備在外面生產。中國正用此類辦法向美國間接出口,如中企到墨西哥造車等。故中國對美出口雖下降,卻至少部分由間接出口補償。

  躋身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

  今後中國出口將由新產品新市場帶動,並轉向更高增值領域。另方面入口則因更強調自主開發及提高自給而受制。入口壓抑發達國首當其衝﹕最近日韓對華出口大跌,韓國31年來首見貿赤,日本亦多年首見對華貿赤。歐美情況亦將類似。中國入口受壓先已見於機電產品,將來隨綠色發展及大農業、大食品策略落實,還將見於能源及農牧等原產品上。出口則可望高潮迭起。2023年將成為中國車輛首奪桂冠之年,連超德日進居全球首位,輪船出口則早已如此。

  中國出口趨強而入口趨弱,反映中國競爭力持續上升,並成為有力的增長推進器。但這也將帶來問題:一是順差日大,外匯儲備堆積日多難於處理。二是將引起更多貿易摩擦。對這些問題中國須及早制定應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