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制優惠物業投資者 高樓價未創造新財富
香港文匯報訊(特約記者 余家昌)澳洲著名財經記者科勒去年11月撰文,分析了澳洲房屋危機是「50年來政府政策失敗、金融化和貪婪」的結果。
科勒認為,澳洲樓市變化的關鍵是2000年代前後,在那之前,澳洲的樓價一直與收入增長和經濟規模保持同步,但當澳洲政府實施一系列稅務優惠,變相鼓勵投資者炒賣房屋獲利時,這種情況開始改變。
房屋觀念再非純居住場所
雖然同時代的移民和政府補貼急劇增加也推高了樓價,但科勒表示,正是對物業投資者的稅務優惠,永遠改變了澳洲人對房屋的看法。他指出:「如果不把『房屋是創造財富的手段而非單純居住場所』這種觀念消除,樓價就永不可能恢復到較低水平。」
澳洲現時稅制中,對於持有出租物業的業主提供非常寬厚的稅務優惠,包括可以讓他們將包括物業按揭利息開支在內的大量開支計算入租金成本之內,一旦租金成本高過租金收入,相差金額更可用作扣減業主本人應課入息稅。澳洲財政部數據就顯示,這類稅務寬免讓最有錢的大業主不合比例地受惠,尤其是收入最高10%的約50萬名大業主,他們就佔了一年約三分之一的稅務寬免額。因此多年來,澳洲社會上都有聲音要求廢除或削減這種稅務寬免,讓更多物業回歸到正常市場。
不過科勒也提到,任何對澳洲房屋政策的重大改動,都會激怒一大批既得利益者。事實上,雖然澳洲全國年輕人的物業擁有率近年大幅下降,但整體人口的物業擁有率仍然維持在三分之二左右,意味很多中老年人仍然持有和持續購買物業,而他們也是樓價狂升下最為受惠的一群。
科勒指出,澳洲的高樓價實際上並無創造任何新財富,只是重新分配了財富。「這是毫無意義的,因為我們無法用這些財富去購買其他東西,我們只能用來買更貴的樓。你賣了這幢樓,就只能買過另一幢,如果你願意住細一點可以買平點,但如果家庭人數變多了就要買更貴。到你的人生終點,你的孩子就會用你的房屋財富來買自己的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