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現貨比特幣ETF上市 對實體經濟帶來什麼影響?
美國證交會(SEC)批准11隻現貨比特幣ETF上市,刺激相關板塊熱炒。然而,從目前情況來看, 儘管比特幣的市值約達9,300億美元,但除了作為投機炒賣及洗黑錢的工具外,在實體經濟中幾乎沒有任何實用價值。有部分金融監管專家認為,加密市場充斥着欺詐行為,投資者應對加密貨幣及價值,以及相關產品的風險保持警惕,批准現貨比特幣ETF將是一個「歷史性錯誤」。
學者:不能當作財富儲存
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麥萃才指出,比特幣只是虛擬資產並不是法定貨幣,存在波動風險很大,提醒投資者應該持謹慎態度,不能當作財富儲存,只能抱投資心態,當作投機產品進行買賣,否則影響最大的往往是投資者本身。
中央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副教授劉春生認為,美國批准比特幣ETF上市,也許是一次試驗,也許是一次市場寬容度的展示。一方面說明美國市場能夠接受新事物,另一方面說明這個市場足夠成熟,可以容納這些異類的存在。
這又會對實體經濟有什麽影響?劉春生認為,對實體經濟影響主要是看它上市後的規模,就目前來看,比特幣的這個規模還是比較小,影響不大。「實體經濟反而影響比特幣起跌,當經濟活力足夠,貨幣又較為寬鬆的情況下,比特幣的價格就有可能上漲;相反,當經濟活力不足,避險需求上升時,比特幣的價格就會暴跌,這是很正常的一個邏輯。」
使用不普及 只有投機作用
目前比特幣的市值約為9,300億美元,由於其發行量有限,市場一度相信其能取代無限濫發的美元,成為全球不受央行操控的支付工具,但事實上比特幣除了作為投機及洗黑錢的工具外,目前在正常的金融領域完全起不到「貨幣」的作用。在美國,Coinbase Global 等公司已經讓普通投資者能夠擁有數字代幣,但根據美聯儲的數據,到2022年僅有2%的成年人使用數字代幣支付任何費用。即使在比特幣自2021年起被接受為法定貨幣的薩爾瓦多,比特幣的使用也未普及。
不光作為貨幣有不足之處,比特幣作為價值儲存手段也存在不足。比特幣幣值的不穩定性,嚴重阻礙了它長期維持購買力的任何機會,而且也不是其他資產的明確對沖工具。比特幣也不像黃金那樣,實實在在地有助支撐人們對其信心的存在或是歷史。在20世紀90年代黃金ETF出現之前,黃金早就已經有其用途。
儘管比特幣最初被設想為一種反建制的法定貨幣替代品,但現在它正被推向其他領域。2021年,比特幣協議升級,可在其底層區塊鏈上構建新的應用程序,例如不可篡改的代幣。這些想法在科技圈引起了一些轟動,但這只是基於比特幣的非同質化代幣(NFT)或建立在其網絡上的其他軟件獲得的認可,在現實經濟中的前景及應用,仍然遙不可及。 記者:蔡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