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外勞司機「肥佬」問題
黃國 香港工聯會理事長、立法會議員
政府去年起接受運輸業輸入1,700名小巴及客車司機,但首批接受駕駛考試竟有超過一半「肥佬」。考過路試都知道,望少一次倒後鏡都可能「肥佬」,但我們對職業司機的要求,肯定要高於「學神」。翻查申請條件,現時擁有一年非本地駕駛執照便可申請做外勞司機,門檻實在太低。外勞司機駕駛的是公共小巴及客車,技術和經驗都直接關乎乘客生命安全,一年駕駛經驗難給人足夠的信心。要較好克服駕駛差異,例如「左右軚」問題,經驗很重要。雖然不清楚今次「肥佬」司機的真實牌齡,卻是一個必須警惕的警號。
運輸署建議,外勞司機最少接受大約12至15小時的駕駛訓練,包括理論課及實習課,並完成16小時的職前課程及通過筆試。筆者認為駕駛訓練的時數尚算合理,因一般「學神」接受約30小時訓練亦可達到基本的駕駛技術水平,這也是運輸署給予路試考生的建議。然而,在完成駕駛訓練後,外勞司機路試合格率竟不足一半,就必須審視需否加長訓練時數。有一點需指出,現行時數是運輸署的「建議」,會否存在為匆匆補充人手,令培訓時數不足,或忽略了培訓質素?若「肥佬」情況沒有大改善,便應硬性規定更多的駕駛訓練時數,以確保外勞司機深入掌握本地駕駛要求。
外勞司機路試合格率低,會令市民有所憂慮,甚至覺得他們是「馬路炸彈」。有意見認為,路試合格率低因兩地文化有所不同,應只涉及輕微出錯,並非駕駛技術出現重大問題。對此說法,筆者很有保留。正因為存在差異,例如內地部分路口在紅燈下亦容許右轉,外勞司機更要熟習香港的不同,才不致因小錯誤釀成大意外。當局必須重視問題,從接受申請開始加強把關,更不可因合格率低而「鬆手」,務求每一位外勞司機都擁有足夠的安全駕駛能力,才獲安排上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