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散為器/不響\馮愛枝
王家衛首次導演的電視劇《繁花》最近熱播,單機位的拍攝手法、上海腔調的台詞,將昔日滬上風雲演繹得活色生香,不僅上演了小人物轉變為弄潮兒過程中的一場場商戰好戲,也留下許多人生智慧和箴言,「不響」就是值得反覆咂摸的一個。
在劇中,演員胡歌飾演的「寶總」說,做生意先要學會兩個字「不響」,他接着解釋:「不該講的,說不清楚的,沒想好、沒規劃的,自我為難、為難別人的,都不響,做事要留有餘地。」
《繁花》原著中,「不響」出現達上千次,它同「謝謝儂」一樣,是地道的上海話。原著作者金宇澄曾說,不響,是上海人的人生哲學,心裏有數,但是不吭氣,隔岸觀火。在王家衛看來,「不響」不代表沉默,而是一種留白,凡是不想講的、不能講的,或是講了為難自己、為難別人的,都「不響」。
這也是一個創作者的態度和改編「密碼」。王家衛謙虛地稱,他沒有能力還原足本的《繁花》,但是可以給出一個在原著裏看不到的上海阿寶。三十五萬字的原著在他的鏡頭語言下,只講「能講的、想講的和講得好的」,恰如同原著流露的人生況味,雖然繁花似錦、眾生喧嘩,但是「不響」才更顯真實。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文藝作品中的「不響」,經常能起到上面「意在言外,留有餘地」的效果。
作家畢飛宇推崇《聊齋志異》,他分析這本書好在哪裏時經常提到其中的一篇《促織》。宣德間,宮中尚鬥蛐蛐之戲,歲徵民間。故事中的孩子不小心弄死了蛐蛐,非常害怕,於是跳井自殺。如何表達這一家人悽慘的生活?蒲松齡只用了八個字:「夫妻向隅,茅舍無煙」。夫婦二人把孩子從井裏撈上來後,各自找了一個牆角去面對,都沒有勇氣面對面。無煙意味着他們沒有生火做飯,簡單的八字之言,很好地傳達出了百姓受苦之意。
《滄浪詩話》認為,好詩是「言有盡而意無窮」。正因為言有盡,方有「不響」的留白,讀者和觀眾也更能根據自己的解讀去「補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