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談/滬語《繁花》更有味\侯宇燕
二○二四年上海東方衛視跨年晚會上,著名主持人曹可凡透露,滬語版電視劇《繁花》於一月二日登陸東方衛視黃金檔。這着實令人興奮。此前,《繁花》的普通話版和滬語版已先後在中央電視台播出,普通話版安排在黃金時間,播出頭十分鐘,收視率就破了二。
這部由少年時期生長於上海,擅長拍攝海派風格的王家衛執導,根據同名茅盾文學獎小說改編,三年打磨而成的電視劇,聚集多位上海及江浙籍貫演員,卻也只能選擇金宇澄巨著中關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上海改革創業的一節片段來集中演繹,可見小說還有多少可在影視化上繼續發掘的深廣元素。
說起來也是奇跡,小說風靡全國已十年,陸續推出了話劇、滬劇各種演出形態,卻至今熱度不消,各種媒體關於它的討論仍舊絡繹不絕,充分體現出上海市井生活細節長久的生命力和讀者的精神飢渴。本是作家老年不吐不快的網絡戲語,零敲碎打,卻最終集結為了史詩。與劍拔弩張、濃油赤醬相比,是另一種風度,可細細咀嚼。金宇澄有一支健筆,寫的又是他熟悉的在其中成長起來的生活圈子,特別駕輕就熟,極有味道。時代大波、兒女心思,一層層歷史的風雲、人間的滄桑,有如一座氣勢雄偉,飛光流彩,設計新穎,建築考究的藝術建築物,裏面有一進進的庭院,有各個時代上海特殊的氣息、奇妙的景觀和眾多人物,簡直是彩繪奪目,香氣繚繞。
由於演員大多是江浙滬籍貫,所以滬語版更有味道。上一次滬語版電視劇風靡全國,是一九九五年的《孽債》。三十年如白駒過隙,從全國範圍內看,南方人、南方文化,這些年在文藝舞台中心似乎一直未成主流。像《孽債》,像一九九一年拍攝的《上海一家人》那樣,全劇的美學風格是江南的,生活習慣是江南的,哪怕語言是標準的普通話裏夾雜若干上海方言的影視劇,現在都很少得見。其實上海是電視劇生產重鎮,但長時間以來推出的影視劇大多缺失了南方元素。此次終於變換和豐富了敘述視角,借巨著的由頭來回歸長江品位,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