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發展 合肥包河突破自我再拔節
道路暢通和諧;老舊小區改造提升;綠地公園與日俱增……年終歲末,漫步合肥市包河區的街頭,年味漸濃,幸福滿滿。
作為「安徽第一城區」,包河區既是縣區發展的領跑者也是探索者。2023年,包河區在產業實力、科創能級、城市治理、民生事業多方面取得新突破,「全國百強」城區排名持續提升、綜合實力晉陞至第37位;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取得喜人進步,綜合實力躍升至全國市轄區第32位,均居安徽省首位。如何在城市承載力、吸引力、競爭力方面持續提升?看「安徽第一城區」如何自我突破拔節再生長。
科技賦能創意 擦出文化產業「新火花」
在去年11月16日舉行的第四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上,來自合肥包河區的安達創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多屏聯動裸眼3D藝術屏大放異彩,通過科技與特效的加持,呈現出姿態萬千、虛實共生的舞台奇觀,讓現場每一位進入此空間的觀眾「身臨其境」感受青山綠水間的「大美安徽」。「我們主要通過數字技術的應用,以現代科技給文化注入新活力,來實現沉浸式展示。」合肥安達創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穎告訴筆者。據了解,這已經不是該公司第一次在展會上「大放異彩」。
近年來,包河區搶抓發展創意文化產業重大機遇,注重謀「鏈」布「群」,加強要素保障。科技的澎湃浪潮,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強勁動力。如今,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安徽第一城區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支撐。2023年,包河區競爭力居全國百強區第16位,獲評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5個項目列入全省十大重點文化項目,合柴梵木藝術中心成為文旅部「文化產業園區攜行計劃」全國首個落地運營項目。
今日的包河,目之所及處,一批批像安達創展這樣的優秀企業在這裏「破繭而出」。
「下一步,包河區將進一步培育壯大數字創意、虛擬現實、智能交互、沉浸式體驗、科學可視化等新型文化業態,力爭到2025年,廣播影視、數字出版及創意設計三大產業各自主營收入均突破300億元(人民幣,下同),人工智能視覺產業達到5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100億元。」包河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說。
產學研協同發力 激活創新發展強引擎
2014年成立的合肥工業大學智能製造技術研究院,是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
如何讓科研成果走出「書架」,走向「貨架」?工大智能研究院拿出真辦法:積極搭建平台,拓寬產教融合通道,組建了45個科技研發及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台,引入20餘個智能製造領域高水平團隊以及90餘個高水平創業團隊,累計組織百餘個科研團隊為280餘家規上企業提供技術支持,真正做到了「把豐富的科教資源激活起來、把實驗室沉澱的科技成果轉化出來、把高端創新要素集聚過來。」
「創業初期,基本是大學老師的創始團隊,在融資和市場開拓上經驗不足,最大問題就是缺人、缺錢。」 艾瑟沃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郭帥回憶。得知艾瑟沃額需求後,工大智能院積極協調,先後幫助團隊獲得科技培育專項資金、留學回國人員創新創業扶持計劃項目資助。「獲得專款資金後,我們很快實現就地成果轉化,在合肥小西河段等多處河段均有工程應用。」郭帥介紹說。2022年,艾瑟沃實現銷售收入增長率超過10倍。
與艾瑟沃一樣,如今在合工大智能院,一項項科技創新通過實踐催生,一個個創新技術在生產中應用。截至目前,智能院已累計培育企業161家,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37家;組建了45個科技研發及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台,累計組織百餘個科研團隊為280餘家規上企業提供技術支持。
科技創新是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作為「安徽第一城區」,這裏匯聚了中國科大、合工大、安徽創新館等創新核心資源,一直都是合肥科創資源的最重要匯集地之一。近年來,該區深入落實「科技即產業」的理念,通過政府搭建平台,引導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創新合作,打通協同創新通道,促進「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政策鏈」四鏈融合,形成產學研長效合作共贏機制。「我們將力爭把包河整個區域打造成為科技成果的『巨型應用場』,讓好技術在這裏擁有好場景,老百姓也能在這裏切身感受到最新科技。」包河區科技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介紹。
創新引領,激活了城區發展新動能。據統計,2023年,全區高新技術企業淨增229家,平均每個工作日淨增一家。包河區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達851家,總量居全省縣(市)區首位。
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