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日常/驕傲的反思\米哈
人世間充滿了各種是非對錯,有法律上的、道德上的,又或是信仰上的罪。有些過錯,可能因地而異,存有文化與制度之別,但有一些罪,卻像是普遍的、公認的,甚至是不同宗教都在警告信徒,例如:不要驕傲。
驕傲,何以成罪呢?驕傲,本來是指我們克服了某個障礙、困難或指標之後的突然增長之自我認同感,但當驕傲感太多太滿,便成了傲慢,叫人看不見自己的弱點,看不見事實的狀況。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孟若(Alice Munro)曾寫了一篇名為《驕傲》的短篇小說,故事主角有兔唇,而他的一位朋友有次隨口建議說:其實,你動個小手術就可以修補兔唇。
朋友的提議叫主角憤怒非常。他不肯定朋友是否傲慢,但他肯定的是「我要如何解釋,我就是沒辦法走進診所,承認我希望得到我不曾擁有的東西?」
孟若的故事一針見血,指出了驕傲的一體兩面,它既可以來自於勝出或擁有,也可以源於無法承受自身的不足與缺失,即「不曾擁有的」。那麼,我們可以怎樣超然於驕傲呢?
話說,在北宋仁宗嘉祐八年,二十多歲的蘇軾在鳳翔擔任簽判。上司命他為一座新築成於終南山附近的「凌虛台」作記,而他便寫了一篇《凌虛台記》。
在文中,蘇軾寫下了凌虛台的修建緣起、經過、周遭的地形環境,以至其看上去像是凌空憑虛而得名之由來。但蘇軾又寫道:「物之廢興成毀,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竄伏;方是時,豈知有凌虛台邪?廢興成毀,相尋於無窮。則台之復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言下之意,蘇軾認為,在修建凌虛台之前,這不過是一片荒蕪,而即使現在修建了這座凌虛台,始終一日也會化為烏有,恢復到從前的荒涼。說來說去,蘇軾就是要指出:人不應該因為擁有一事或一物而驕傲,而他的上司更不應該因凌虛台之修建而過度興奮。
但,我又想:蘇軾對驕傲的反思,又是否出自於他的驕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