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洋武痴學舞貔貅 非遺功夫弘揚海外

  圖:舞貔貅技藝。
  圖:舞貔貅技藝。


  「喳、噹」,伴隨着一聲一聲的擊樂伴奏,造型威猛的貔貅,在舞者有節奏的舞動下活靈活現,氣勢懾人。舞貔貅早已錄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但正因貔貅的外觀兇猛且具有煞氣,適合舞動的場所有限,而且舞步動作難度大,這種客家傳統文化正逐漸式微。然而,它卻吸引了一位自小鍾情中國傳統文化的比利時「武痴」,不遠萬里,攜同妻子和一班徒弟來香港拜師學藝。

  這位洋人「武痴」在過去30年來,已經多次來香港學習中國傳統技藝,包括舞獅、舞麒麟等。他形容中國功夫很有魅力,期望將在香港學到的技藝帶回比利時,在當地社區分享,甚至在全球發揚光大,以推廣香港的非遺和功夫文化。/大公報記者 易曉彤(文) 林良堅(圖/視頻)

  現年69歲的江漢利(Ronald Galland)居於比利時安特衛普,市內有一條著名的唐人街,讓他可從小接觸中國文化。小時候體弱多病,江漢利在學校常被人欺負,但因為傲氣,從未將此事告訴父母。17歲那年,他看了一部李小龍電影,令他萌生要變得強壯的念頭,也決心進一步了解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看完李小龍的電影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覺得中國功夫很有魅力。」他其後在唐人街認識了一位武術師傅,開始習武。

  經常與中國武術、武館相連的舞獅、舞麒麟等中國傳統文化,江漢利亦甚有興趣,當得知香港仍保存這些傳統技藝和習俗,便決心到來拜師學藝,近30多年來頻頻到訪香港。

  2020年,他因緣際會在網上看到舞貔貅視頻,便決心學習,向視頻中的香港舞貔貅師傅駱桂平拜師。

  攜同徒弟 當文化溝通橋樑

  「舞獅在全世界非常流行,很大眾化,基本上已經演化成很多不同的表演形式。舞龍就需要很多人配合,在比利時要找數十人一起舞龍,相當困難。至於舞貔貅,是一種正逐漸式微的傳統藝術,而它與中國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有非常強的聯繫。」江漢利說,希望進一步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在比利時傳承,成為連接起當地人和華人溝通交流的橋樑。

  當時,江漢利聯絡到駱桂平的徒弟冒卓祺,向他訂製三隻貔貅頭,並表述希望學習舞貔貅和相關音樂知識。冒卓祺轉告師父駱桂平,這場跨越千里的師徒緣分,就此結下。無奈正值新冠疫情肆虐,江漢利未能成行,而遺憾的是,駱桂平於2023年3月離世。

  不過,江漢利學習舞貔貅的熱情並未減退,他堅定地向冒卓祺表示,希望拜入其門下學習。冒卓祺被其決心所感動,決定擔起祖師孰意傳承舞貔貅技藝的大旗,收下這位外籍徒弟。

  12月28日,江漢利攜同妻子和7個徒弟,在上水古洞向冒卓祺進行拜師儀式。儀式上,江漢利作為新香弟子,向冒師傅送上拜師帖,並行三跪九叩禮,「弟子江漢利,久仰洪拳及舞貔貅,承蒙冒卓祺允納門下,願執弟子之禮,謹遵師教,刻苦鑽研,謹言慎行,傳承舞貔貅技藝,弘揚中國國術文化。」他用英語讀出拜師帖後,冒師傅向他送回徒帖並宣讀收下弟子為徒,送上祝福信物和刺繡腰帶,並授七星旗。

  冒卓祺傳授的舞貔貅,屬江西流氓派。貔貅舞從江西一路南傳至廣東、福建,輾轉來到香港,至今有百多年歷史。冒師傅說,貔貅有四張面孔,即是四種顏色,分別為紅色、綠色、黑色和白色,主要用紅色面孔的貔貅,有時亦會用綠色,通常會在喜慶場合、神誕或開張時使用;而黑、白面孔的貔貅常會在嗱喳、斜亂等地用以鎮邪、鎮妖。

  拜師禮上,兩名弟子分別負責貔貅的頭和尾,為首的人雙手持貔貅頭內的桿底部,將其推高推出,有高有低,不斷左右擺動,有節奏地邊行邊舞,不時耍出金雞獨立、連環飛踢和迫步等多種腿法,若沒有穩扎的功夫底子,恐怕難以完成這一個個高難度動作。冒師傅看着這班弟子將貔貅演繹得靈動又威武霸氣,驕傲又滿意地露出了笑容,而這個客家傳統文化,在這個拜師納徒禮上,進行了一場跨國交流和傳承。

  師傅:本地人要保育傳統文化

  「舞貔貅比較冷門,現在學的人已經相對少。」談起貔貅舞的傳承,冒師傅有些無奈,但談到江漢利和他帶來的一班弟子,冒師傅重展歡顏,「他們從歐洲來港拜師學習貔貅舞,可見對武術的尊重,對中國文化的喜愛,很值得我們本身作為華人學習。」

  冒師傅說,為什麼在遙遠的歐洲,中國文化都能對他們有如此深遠的影響,希望我們作為中國人都要去思考,是否要有使命感去保育這種中國傳統文化,「希望他們在這裏學到的舞貔貅技藝,可以在比利時,在歐洲甚至全球發揚光大,這是作為師傅的最大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