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醫古方遇上現代科技

  圖:陳讓珠(中)進行實驗研究。\受訪者供圖
  圖:陳讓珠(中)進行實驗研究。\受訪者供圖

  當流傳千年的中醫古方遇上不斷發展的生物科技,萃取出的透明藥水突破人們對中草藥的認知局限。20年前,正值SARS(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非典型肺炎,簡稱「非典」)時期,為了給更多老人和醫護人員更好地調理身體,中道養生醫術學會就此成立,設立診所,在每個周六為會員提供義診服務。今次《大公報》專訪該會的永遠名譽會長陳讓珠博士,聽他講述研發藥水產品的心得和對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期待。\大公報記者 顏 琨

  日前,中道養生醫術學會(簡稱:中道會)迎來了成立20周年的重要節點。這個在「非典」時期成立的非牟利團體,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中醫診療服務,如今已經發展成為慈善機構。這20年間,該會的濕疹膏、眼藥水、腦通寧等中醫師配方備受好評。

  這些產品的研製背後,有意想不到的故事。陳讓珠回憶道:「漱口水是經一位牙醫的啟發而研製的。恰好『石榴姐』苑瓊丹和我說,她發現家中有一隻狗的嘴很臭,我便將這款漱口水推薦給她。因為狗和人一樣,都會有牙結石,用了之後,嘴就沒有臭味了。」

  萃取黃連不苦 保證藥效

  很多人對中藥的第一印象是見效慢,而在陳讓珠看來,若能對症下藥,中藥的療效比西藥更快。為此,他將萃取技術運用至中藥的製藥研發之中。「中藥大多需要煎煮,但其中的藥性大多隨着蒸發而流失,因此,喝藥治療的效果並不快。但運用萃取技術的話,效果就會好很多,還可以避免中藥的藥殘(農藥殘留)和重金屬問題。」

  黃連味苦,卻是一種常用中藥。隨着萃取技術的不斷完善,陳讓珠在研發新藥的過程中,更喜歡在原料中加入黃連這味中藥。「黃連味苦,很多人都不喜歡。而萃取過後的黃連,聞不到苦味,還可以保證藥效的發揮。」

  中藥和西藥的研發,均是生物科技領域下的課題。中醫文化博大精深,但目前並未整理出一個體系。因此,推進中藥的科學化和現代化,非常重要。

  在中道會診所,陳讓珠常常與中醫師袁智勇、歐梓桓進行交流、分享經驗。陳讓珠說:「醫師們在第一線,他們的感受會很直觀。所以平時我會在用藥的時候,將一些中藥和西藥同源的理念傳遞給他們,讓他們吸收一些新的概念。」

  AI助力 籌建網絡藥典

  對於中醫行業的發展,人才培養是當下面臨的困境。「培養複合型人才,非常重要。如今的培養體系,分科比較單一。讀古書的過程是學習藥理,用前人的經驗去做參考,但中醫的現代化進程需要醫生具備化學知識,了解分子結構。」

  在陳讓珠看來,中醫與生物科技之間可以融會貫通。「最好的油其實是豬油,戰國時代就有記載。豬油的分子結構不會對人體造成敏感。但我們的藥膏不能用豬油,如果是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就不能使用。因此,我在尋找脂肪的替代品時,選擇了白朱古力,它既有滋潤的效果,又不會造成人體的過敏。」

  如今,乘着AI(人工智能)技術的東風,陳讓珠希望可以做出一本中草藥字典。「打開互聯網,你輸入病症、生病的時間、最近的季節、天氣,電腦就可以幫助醫生進行輔助分析,從搜集中醫古方到對症下藥,形成一個比較科學的治病效果,我希望這本字典可以在有生之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