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預測與債券投資\富足家庭教與練 林昶恆(Alvin)

  機管局1月5日公布計劃發行50億元零售債券,一手入場費為1萬元,年期為2.5年,每3個月派息,年息4.25厘,零售債券投資者可提前向機管局100%贖回。相比上年的高息定存潮,有些投資者可能感覺收益未算吸引,甚至比之前發行的綠色債券還要低。但環球經濟狀況瞬息萬變,一個政治或經濟消息可能導致金融市場出現大幅波動,所以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在財富組合中持有適當的固定收益債券。

  踏入新一年,不同投資機構都會對未來12個月的全球市場走勢作預測,而美國是全球最大金融市場,其表現必然影響全世界。美國自2022年3月開始,加息11次,現時不少分析師相信通脹因素已受控而毋須再加息,亦有不少評論認為因利率高企而令經濟衰退出現,所以今天其中一個熱門討論話題是歐美國家何時開始減息來刺激經濟維持增長。

  固定收益債券價格對利率變化比較敏感,年期愈長的定息債券對利率改變的反應愈大,所以當大多數市場分析員都認為今年環球利率有機會向下的時候,傳統智慧告訴我們債券價格有機會受惠而向上,而在過去兩年因加息而導致表現不濟的長期定息債券亦可能會有更好表現。

  但讀者們要注意投資資產表現很大程度上受期望所影響。理論上在加息周期時,定息債券價格會下跌,可是在2023年年結時,不少國家及不同類別的債券過去一年的表現都是上升的,它們的表現可能反映不少投資者已預計到環球利息已經見頂,2024年將會減息,換句話說,如果有投資者今天因為相信利息向下而開始投資債券,不代表一定會獲利。

  投資表現可能是建基於預期,而並非事實,所以當投資者估中了走勢不代表能夠從中獲利。過去金融市場亦常會出現黑天鵝事件或灰犀牛事件,即是一些估計不到而發生了的事情或是知會發生但又相信影響不大的事情,由於沒有為這些事情準備,結果真的出現時導致大額損失。

  我認為多看分析報告可以增進知識及認識世界發展,是值得鼓勵的,但只是根據專家預測而作出投資決定和「買大細」分別不大,不一定會增加贏面。與其如此,倒不如多專注在一些能夠控制的事情上,包括自己審視個人有多少的資金能夠承擔風險,以及何時需要用到不同的收益,然後將一些必須得到的收益透過固定收益資產來達到目標。就像文中提到的機管局債券,雖然收益率並非很高,但確定性卻很高,正好用作應付一些中、短期必須要有的資金周轉。再有其他閒錢時,亦可以按個人風險承受水平而配置到其他資產,包括股票、基金,甚至是一些較高風險的債券,例如高收益債券等,相信這種做法才是穩健的理財策略。

  (作者為家庭理財教育學會會長及認可理財教練,任何查詢可發電郵到info@ffei.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