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偏居西北的「簡牘大省」需人才支持

◆觀眾在館內感受漢簡魅力。
◆觀眾在館內感受漢簡魅力。

  「甘肅簡牘在全國簡牘學的研究方面分量還是很重的,體現在發現時間早,研究時間長。」 甘肅簡牘博物館整理研究部主任肖從禮說。1907年,英國探險家斯坦因在甘肅敦煌北部漢長城遺址沿線掘獲簡牘及殘片後交給法國漢學家沙畹研究整理,中國學者羅振玉和王國維得知後求得圖版,寫出了一本中國簡牘學的奠基之作《流沙墜簡》,此後,沿着甘肅自東向西,考古工作者在天水、武威、張掖、酒泉等地的多處古墓葬和長城遺址中,共發現6萬餘枚簡牘,這些簡牘目前主要藏於甘肅簡牘博物館。據介紹,甘肅的簡牘主要出土於以下幾處,懸泉置遺址在九十年代總共出土漢簡將近三萬枚,其中有字簡兩萬三千枚;七十年代在居延漢代烽燧遺址出土的居延新簡將近一萬一千枚;同時期在甘肅金塔縣肩水金關出土了一萬一千多枚。近年來,為了更好保護、研究、展示這一珍貴文化遺產,甘肅簡牘博物館在籌備成立之時就組建了最專業的研究團隊,不斷加強推動簡牘整理與研究,並與多所高校開展合作,組建多學科研究團隊。肖從禮介紹,目前博物館正在和蘭州大學進行館校的合作,每周都會對簡牘進行一個釋讀,優勢互補。此外和甘肅的讀者集團合作,做一個百年簡牘學集大成的《中國簡牘學文庫》。國外方面更多的是學術交流,不過他也表示,目前困難還是不少,主要是人才的培養,希望高校和研究機構能加大對人才的培養力度,還有就是希望國家能在經費上對簡牘的整理等項目有所傾斜,能夠對簡牘資料的整理保護和人才培養提供更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