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雅藏珍:經典結構羅鍋棖

◆明末清初黃花梨一腿三牙方桌
◆明末清初黃花梨一腿三牙方桌

◆明末清初黃花梨羅鍋棖長方凳(一套四張)
◆明末清初黃花梨羅鍋棖長方凳(一套四張)

◆明末清初黃花梨雙套環卡子花半桌
◆明末清初黃花梨雙套環卡子花半桌

  「棖」原指古代豎立在門兩旁的長木柱,用以防車過觸門。由於柱子起到了支撐作用,因此引申到木製傢具的應用中,成為了桌椅等傢具上常見的支撐結構,被稱作棖子,造型上有直棖、霸王棖、羅鍋棖等。

  羅鍋棖又被稱為「橋樑棖」,是較為常見的棖子結構,因中間拱起、兩頭耷落,形似羅鍋,因而得名。這種結構不但比起直棖能安裝在桌腿或椅腿更靠下的位置,增加了傢具的穩固度,使其能夠承受重量並保持平衡;同時中間拱起的部分又不會妨礙到使用者的活動,不會因為棖的存在而受羈絆。更難得的是,羅鍋棖更兼顧了與傢具整體風格一致的流暢性,營造出優雅而穩定的視覺效果,體現出古代中國傳統傢具製作過程中對細節和美學的極致追求。

  筆者所收藏的一套四張「明末清初黃花梨羅鍋棖長方凳」便採用了典型的羅鍋棖結構。束腰之下,連接腿柱的羅鍋棖與凳腿下端內翻的馬蹄足遙相呼應,為整體方正的杌凳增加了線條的變化,雖然整體光素,但設計優美、比例勻稱,觀之簡約明快。

  在傳世的明清傢具中,在羅鍋棖與桌面或椅面之間,通常會加入矮老或卡子花,加固的同時為成品加入設計上的巧思與獨特性。筆者所收藏的一張「明末清初黃花梨雙套環卡子花半桌」,牙條與羅鍋棖之間就安入套環卡子花雙環形支撐架。

  此外,還有一種「一腿三牙羅鍋棖」的經典方桌造型,如筆者的「明末清初黃花梨一腿三牙方桌」,此乃無束腰桌案的一種,由於四條桌腿中的任意一條,都與左、右兩根牙條與轉角的一塊角牙相交,形成了一腿接三牙子的造型,為明代傢具中最為標準的方桌形式。

  ◆作者:香港中華文化藝術推廣基金主席 李秀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