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藝術家洪強:從傳統中汲取創作力量

◆洪強與《穀雨》系列作品。
◆洪強與《穀雨》系列作品。

◆洪強三組最具代表性的新作正在展出。
◆洪強三組最具代表性的新作正在展出。

◆在香港藝術館展出的《控制狂》。 受訪者供圖
◆在香港藝術館展出的《控制狂》。 受訪者供圖

◆「穀雨」系列作品。
◆「穀雨」系列作品。

◆「四時..加時系列」作品。
◆「四時..加時系列」作品。

◆數碼作品中花的原型。
◆數碼作品中花的原型。

  如果你常在香港逛藝術館,那麼或多或少會看過數碼藝術家洪強的作品。以數碼書法寫「心」字的《控制狂》、從中國繪畫出發的互動影像裝置《見器物·觀大千》……洪強擅長以科技創作出獨特的藝術品。先後獲香港理工太古設計學院設計文憑、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學士、英國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及設計研究院碩士、瑞士蘇黎世藝術大學哲學暨英國普利茅斯大學哲學博士。

  洪強自1995年起,一直熱衷於實驗短片及錄像創作、新媒體藝術和中國哲學及美學方面的研究。他喜愛小時候母親教他的山水畫,也喜愛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新事物:「我對傳統的觀念可能和其他人不同,我覺得傳統不是老的東西,傳統也可以創新。」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小凡

  藝倡畫廊正在展出洪強三組最具代表性的新作,包括以花朵和漢字為主題的兩個系列——「四時..加時系列」多頻錄像和強烈色彩的「穀雨系列」數位移動圖像,畫面呈現的霧氣、花朵、木炭和宣紙在墨的漸變下從生動到凋謝。以及獲「Sovereign 亞洲藝術獎」決賽入圍的「淨化系列」新作「淨化與溶和-版本3」。為慶祝新年,今年1月起,「穀雨系列」還增加了金色版和穀雨心經,展期直至1月27日。

  東方藝術是創作基石

  1990年代就讀於香港理工大學,洪強回憶道:那個年代,其實已經有很多科技在大學裏面。當時洪強要用錄像機拍一些模型,見識到了許多利用新科技創作的作品。後來,洪強又到香港中文大學攻讀藝術系學士,他坦言,相比於西方藝術,他對於東方藝術更加感興趣,「差不多全部時間是去唸東方藝術的,工筆畫、篆刻、山水畫我全收。」洪強解釋道,「我覺得如果學現代的東西,還是可以將來學的,傳統東西如果在中文大學學不了,你將來長大就回不了頭了。」

  在香港學習的過程中,洪強發現了自己對錄像的興趣,隨後選擇赴英國修讀電影方向碩士,「藝術電影打開了我的眼光」,隨後洪強全身心投入新媒體中,製作了2部互動光碟,他的博士論文也是以中國哲學和美學如何以新媒體發生關係為主題。因此,洪強的作品兼具中國古典禪意和媒體科技的前膽性,他常常將漢字、自然、宗教、水墨等意象融合進新媒體中。

  穀雨,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其時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種,最需要雨水滋潤,「雨生百穀」傳達了潤澤萬物的思想。洪強創作的「穀雨系列」,透過紀錄花卉在高溫環境下由於脫水而瞬間變化的動態,突出物質與大自然環境的相互關係及當中的二元觀點。配合擬人化的漢字,以真實的互動感受回應周遭環境、人倫情感及大自然的恒常變化。

  作為佛教徒,洪強一直有參觀各地寺廟、繪製佛像的習慣。今次展出冥想式的「淨化與溶和-版本3」數位錄像裝置,便是由繪畫佛像而萌生的創作靈感。洪強發現,用水畫在木頭上的畫會逐漸消失,而這個消失的過程正是進行冥想的好時候。因此他以高速數位相機捕捉了繪畫佛像打坐的水墨畫形象,與陰影、光線和科技相互交織,產生出獨特的的空間感和模糊性。在展覽現場舉行的「靜觀新體驗」工作坊中,洪強會通過這個裝置,引導觀眾進行冥想,期待帶領他們獲得身心上的放鬆。

  科技不能喧賓奪主

  洪強的「四時系列-版本1」已獲香港藝術館收藏。飛舞的漢字對這些微妙的變化作出反應,整體暗示着自然與時間流逝的關係。對他而言,漢字不僅是二維的被動文字形式。憑藉其獨特的圖像構成和貫穿歷史的象徵意義,漢字在藝術視角下可以具有自己的氣質,成為活生生的實體。洪強希望探索擬人化漢字的可能性,讓漢字以真實的感受回應周圍環境,藉以講述普通人的情感生活。

  「四時..加時系列」則由四個屏幕組成,洪強團隊記錄了「霧」、「花」、「木炭」和「紙張」消亡的形態,並將其透過3D打印和數碼技術與漢字結合,呈現出15分鐘的錄像裝置。儘管錄像時間不長,該系列的製作卻十分耗時,為了找一個完美的角度,他們往往要將簡單的操作重複無數遍。比如在三年內,團隊拍了接近30朵花,才選出最合適的一組。

  對於科技,洪強的態度是:「科技不是主角,它是在後面去幫你的。」他希望將科技的部分「隱」在幕後,讓觀眾一眼看到的不是科技的應用,而是他創作中的巧思,令觀眾驚嘆:「原來你用了科技!」。洪強更表示,期待人工智能對藝術創作的幫助,認為其很好玩,有機會可以試試,但他仍對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創作出「藝術的感覺」持觀望態度,因為那是藝術品的靈魂。倘若真的能夠實現,「我會去想還有什麼是人類沒有找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