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訪問】金門建築:以數碼化推動實現淨零排放
全球各國已經開始採取措施減少碳排放,比如減少對石油的依賴以及增加綠色能源的使用。香港幾年前亦已開始着手進行可持續發展的策略,冀與亞洲各國的淨零排放(net zero)目標保持一致。金門建築集團持續發展經理謝志軒上周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提到,作為一家企業,集團意識到可持續發展越來越重要,着力以數碼化、電氣化推動實現過渡零排放,並積極推動業界共同減少碳排放,達至淨零排放、碳中和的長遠目標。◆香港文匯報記者 黎梓田
謝志軒指出,集團的科學基礎減量短期目標2023年6月5日榮獲「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倡議」(SBTi)認證,是大中華地區首間獲得此項殊榮的建築工程公司。為減少碳足跡及推動淨零排放,集團已經承諾自2021年起,透過早期工地電氣化、部署電力機械設備及電車、提高能源效率和採用現代建築方式,於2033年前將「範疇1」及「範疇2」的絕對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55%,與全球變暖限制在1.5℃的目標一致。
集團亦承諾由商品及服務採購入手,自2021年起至2033年間,將「範疇3」的絕對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33%,包括將結構鋼模組化及重用、採用低碳混凝土、購入低碳鋼材、通過設計和建築方式充分利用建材,以及選擇低碳足跡的替代材料。按照「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倡議」,「範疇3」的減排將全球變暖限制在遠低2℃的範圍內,反映集團對供應鏈排放較低程度的影響。
物聯網監察機油消耗量
就數據的收集和排放計算而言,集團會透過安裝大量物聯網感測器,對不同機械的運行狀態進行監察,如監察機油消耗量,以數碼化方式收集碳排數據。公司亦參照國際標準來優化減碳排放策略,其中之一就是國際上認可「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倡議」。這幫助集團設定切實可行的環保目標,而不是僅憑主觀預期而設立不切實際的目標,這些對於集團理解及減少整體碳足跡至關重要。
謝志軒稱,在這過程中,會看到哪些活動的碳排放量最大,例如在「範疇1」機械運轉時燃燒柴油所產生的直接排放是最多碳排放;「範疇2」則來自所購及使用的電力;「範疇3」就是價值鏈中發生的所有間接排放,包括上游(如客戶)及下游(如供應鏈)排放,對於建築商而言,最大的碳排放就是來自建築物料。
提升工地電氣化程度
至於如何具體在三個範疇中減少碳排放,謝志軒舉例,工地在接駁足夠電力之前,往往對於燃燒柴油的機械依賴較大,而集團透過與電力公司加強合作,提早引入臨時用電,把一個工地項目只有400安培的電力供應,增加至1,200安培的電力供應,提升工地電氣化的程度。另亦淘汰部分柴油機械,改為電動機械,例如電動鏟車(叉車),實現機械設備電動化快速轉型。
建築物料方面,金門建築盡量將結構鋼模組化及重用、採用低碳混凝土、購入低碳鋼材、通過設計和建築方式充分利用建材,以及選擇低碳足跡的替代材料;而集團也會利用BIM技術改良建築設計,在確保安全系數不變的情況下,盡量省卻多餘的混凝土結構。他指,單是來自使用低碳混凝土所減少的碳排放量,以兩年期工地計就已涉及約1.3萬噸;如連同以上種種減碳措施,兩年期工地計預計可減少約1.67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