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香港「美食之都」故事
劉仲恒 放射科專科醫生、團結香港基金顧問
香港曾是享譽世界的「美食之都」,但現在飲食業面臨困境有多惡劣,大家都心知肚明。內在方面,本港部分食肆近年出現質素下降、貨不對辦、服務水平欠佳等問題,亦有遊客認為香港的美食太單調,來來去去都是咖喱魚蛋、雞蛋仔和乾炒牛河,毫無新意。而外在問題就更嚴重了,「北上消費」已經成為新常態。據報今年10月北上深圳的港人大概有355萬人次,人均消費約673元人民幣,合共36億元人民幣。客人肚子裏畢竟只有一個胃,在深圳吃過飯就不會再走進香港的食肆裏用膳,因此對本港飲食業所帶來的衝擊非常巨大。
問題出現了就必須解決,筆者深信香港「美食之都」的地位是可以重新建立的。首先,執法方面應該抓得緊一些。食環署可以運用發牌制度、巡查和執法行動,確保食肆持牌人遵守牌照條件,以及有關食物安全和環境衞生的法律規定。另外,對於某些限制適當放鬆,有助食物更多樣化。針對食物種類和烹調方式漸趨多元化,食環署已逐步放寬對小食食肆售賣食物種類的限制,改為對食物烹調方式作出規範,使得小食店可以出售更多種類的食物,讓食客不再有單調的感覺。
餐飲業人手短缺經常被人詬病,在這方面,政府可以為業界培訓和招聘方面提供支援。例如僱員再培訓局可以多提供跟「餐飲業」行業相關的培訓課程,幫助待業人士獲取相關技能,投身飲食業。
講好「美食之都」的故事當然也可以找傳媒幫忙,據聞港台將與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製作名為《香港之味》的紀錄片,涵蓋面很廣,從全球頂尖餐廳到街坊老店、路邊小吃、家鄉味道、平民化茶餐廳等都有。筆者對於這項拍攝工作非常贊同,希望節目製成後可以改變部分人士認為香港食物種類貧乏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