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推動新能源產業利環保促民生


  行政長官李家超上周公布新一份施政報告,當中提及政府將在海、陸、空交通方面全力推動新能源使用和供應,推動新能源交通產業,業界對此大表支持。中電和港燈(「兩電」)昨日召開記者會,介紹今年啟用首個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興建及運作情況。項目增加本港燃料供應的多樣化,有利電力價格穩定性,既反映政府切實履行國際義務,不折不扣執行碳排放措施的決心,亦說明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兩者其實可以相輔相成。

  全球氣候變化給人類生存帶來危機,本港投放大量資金推動各項減緩氣候變化的措施,並力爭在2050年前達至碳中和。這個「香港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位於香港西南水域(大嶼山南面),由港燈與中華電力合作發展,是本港迄今規模最大的海上能源基礎設施,亦是全球最大的浮式儲存再氣化裝置船,堪稱香港驕傲。該接收站液化天然氣儲存量多達26.3萬立方米,經兩條海底輸氣管道分別輸送到中電龍鼓灘發電廠及港燈南丫發電廠,令本港發電增加使用較低碳的天然氣,推進電力公司逐步淘汰燃煤發電機組。

  專家表示,液化天然氣是香港能源組合的其中一部分,兩電可從附近區域,如南海油氣田購入液化天然氣,運輸成本較低,亦令整體能源來源分散,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本港的議價能力,從國際市場引入更具價格競爭力的液化天然氣,因此有助本港發電燃料供應更多元、靈活,從而穩定能源價格。事實上,在當前國際地緣政治風險不斷升溫,能源安全不確定性增加的情況下,這個接收站對本港的意義非凡。

  新一份施政報告還提到,將於明年上半年制訂全港公共巴士和的士的綠色轉型路線圖和時間表,達至2050年車輛零碳排放,並提供配套支持,以實現在2027年底前投入約700輛電動巴士和約3,000輛電動的士的目標。綠色運輸是全球大勢所趨,不但對環保有幫助,發展得宜亦能促進本港經濟多元化。因此政府除了要投放足夠資源穩步構建綠色運輸基建體系,還應持續加強宣傳,提升社會各界對相關綠色產業的認識,主動配合研發和使用與此相關的技術應用,形成經濟發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