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易患骨關節疾病 中醫尤重保健膝關節

◆李振輝中醫師
◆李振輝中醫師

◆秋季易患膝關節痛
◆秋季易患膝關節痛

◆膝關帶內外經絡多
◆膝關帶內外經絡多

◆陽陵泉穴
◆陽陵泉穴

◆適當運動
◆適當運動

◆鍛煉股四頭肌功能,可減輕膝關節疼痛。
◆鍛煉股四頭肌功能,可減輕膝關節疼痛。

◆血海穴
◆血海穴

◆陰陵泉
◆陰陵泉

◆膝關穴
◆膝關穴

◆膝陽關穴
◆膝陽關穴

◆梁丘穴
◆梁丘穴

  中秋過後,地處南方的香港白天仍感受到夏日的炎熱,但早晚還是會感受到寒涼的秋意,早晚溫差變化較大,晝夜消長。素有體質虛弱者,常會受到陰濕外邪侵襲肢體而感到腰膝酸軟、四肢無力,或關節僵痛、腫脹等骨關節疾病也隨之而來。其中,以老年人因膝關節疼痛而難以入眠,甚至影響正常行走者居多。膝關節為人體筋之最,人體最大、最複雜的關節,同時也是人體最大的承重關節,主要是以韌帶筋膜和少量脂肪覆蓋,也是保護膝關節的最主要組成部分,容易因天氣變化,感受風、寒、濕外邪淫氣而受病。所以,在秋季如何預防、保健膝關節尤其重要。◆文︰香港中醫學會會長 李振輝 圖︰李振輝、資料圖片

  現代醫學認為,關節退化狹窄、關節周圍肌腱炎、膝關節的位置不正確、長期勞損、意外創傷等都可以導致膝痛,常見的病因是以長期勞損為主,如經常站立、爬山、跳躍、跑步,而引發的關節周圍肌腱、韌帶損傷或關節內的半月板、交叉韌帶損傷而疼痛。關節內的代償性增生、囊腫、腫瘤等骨病,同樣也會引起膝痛。

  《黃帝內經》有云:「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闡明了秋天的特點:秋季,自然界因萬物成熟而平定收斂。這個時候,天高風急,地氣清肅。中醫五行理論認為,秋屬金,為肺所主,筋屬木,為肝所主,而金克木,故秋天肅殺之金氣易傷肝木而傷筋。

  中醫將關節痛歸為「痹症」範疇,因風、寒、濕、熱等邪氣留滯於經絡,或血虛不能濡養所致。眾多病因中,以感受風、寒、濕邪最為常見,膝關節感受寒涼後,筋脈攣縮,氣血運行不暢,而發疼痛﹔感受濕邪而使關節腫脹活動受限疼痛﹔感受風邪而致疼痛不定,四處遊走,通常常見風、寒、濕邪夾至使經絡「不通則痛」。膝關節素有「寒府」之稱,是因關節只有韌帶、脂肪、皮膚保護着。因此,避風寒保暖在膝關節的日常保護中尤其重要。

  所以,秋季的膝關節疼痛,主要有三大因素,一是外因,主要是溫度濕度的變化﹔二是內因,主要是自身關節的退變;三是不內外因,如勞損等情況。

  秋季膝關節保養

  一、保暖護膝

  香港素有冷氣之都之稱,無論商場或公交車,冷氣都比較大,長期受冷氣的侵襲容易使關節致病,中醫有云︰「寒凝氣滯,氣滯血瘀,血瘀不通,不通則痛。」特別是老年人素體陽虛,更要注意各處關節的保暖,夜晚溫差,睡覺時應穿長褲。

  二、適當運動

  膝關節到底該休息,還是該運動,怎麼運動﹖其實,休息是膝關節出現急性疼痛時的一個暫時性的處理方式。但保持適當的運動量,有利於骨骼的新陳代謝、增強肌肉力量,這是預防和治療膝關節的核心。不運動,可使肌肉萎縮、肌無力,影響關節保護,不會刺激關節的康復。運動後不會產生身體過於疲倦、全身酸痛,而是精神愉快,動作輕鬆,這才是適量運動的好處。減少適量的負重,可延長關節的使用時間。

  三、防止過勞損傷

  在日常生活中,很難避免受各種意外損傷,如運動損傷、撞擊及扭傷等,急性損傷治療不當可以轉為慢性勞損,引起長期關節疼痛。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量力而為,在發生運動損傷時應及時制動,就診看醫生。

  自我康復的訓練

  中醫講究調整平衡,關節的損傷同樣也可因平衡失調而導致,訓練關節周圍肌群可有效保護和康復關節,如半蹲、坐位抬腳伸直、屈伸踝關節,訓練股四頭肌力度﹔雙腿夾物,訓練內收肌,對抗大腿外側肌的緊張等。

  經絡按摩有方法

  膝關節內外兩側為陰經和陽經走行方向, 雙手對應膝關節內外,自上往下搓至小腿中部,20次為一組,每日搓3至4組。按壓梁丘、 血海、陰陵泉、 膝關穴15分鐘,輕敲陽陵泉、膝陽關穴。每日40度水溫泡足30分鐘,可以有效促膝痛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