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事/臨《中秋帖》\尹畫

  圖:臨摹《中秋帖》。\作者供圖
  圖:臨摹《中秋帖》。\作者供圖

  癸卯中秋,我打開珍藏的《王獻之墨跡選》。這本碑帖收集了東晉書法家王獻之的《中秋帖》《鴨頭丸帖》《廿九日帖》等七種墨跡,以及《十二月帖》《授衣帖》《偉軍帖》等八種刻帖。翻開來,第一幅即是《中秋帖》。

  《中秋帖》是王獻之創作的草書作品,原為五行三十二字,後被割去二行,現僅存三行二十二字: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單看文字內容,我不知其意,實際的確無具體含義。

  不過臨寫此帖,卻有餘味綿綿。細觀《中秋帖》,雄渾奔放的筆力,一氣呵成,氣吞萬里,痛快淋漓。要想臨好,實屬不易。讀帖是關鍵,須研究字與字之間的牽絲連帶關係,亦需分析結構、布局乃至筆畫之輕重,字之正斜、緊密、大小等等細節。

  之前,我先後練習過篆書、隸書、楷書、行書,時間不長,尚屬書法小白,目前還做不到懸腕,更別談什麼懸肘了。最近剛剛涉足草書,發現寫好草書需要練習懸腕以及懸肘,否則很難寫好連帶的筆畫,因為枕腕寫字迂迴的空間十分有限,寫不出靈活生動的流暢感。不過,寫不出流暢感也要練着寫,寫出來總比不寫強。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我總共臨了十遍《中秋帖》,雖最終「作品」仍不盡如人意,但自己感到還是有明顯進步。臨帖其實不必在意臨得是否一模一樣,事實上,誰也臨不到一模一樣。能掌握好用筆的技巧、氣韻的彰顯,寫出我們自己的美感,也未嘗不可。講到底,書法是基於時間的藝術,不必同別人比,只與自己比,今天比昨天寫得有所進步,就可以給自己鼓鼓掌。

  關於《中秋帖》的收藏,說來有一番坎坷。《中秋帖》曾於清乾隆時被收入內府,後輾轉流入香港,一九五一年由有關部門購回,入藏故宮博物院。

  不知是否有朝一日,我能有幸親眼看到紙本手卷《中秋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