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何為?蔡元培的教育理念

◆北京大學燕園內的蔡元培雕像。  網上圖片
◆北京大學燕園內的蔡元培雕像。 網上圖片

  蔡元培25歲成進士,任翰林院編修,他潛心讀書,接觸西學,同情維新派,逐漸萌生革命思想,因此於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清政府殺害譚嗣同後,他毅然離開翰林院,返回紹興任中西學堂監督,提倡新學。他的革命生涯亦是從那時開始,1904年,他與陶成章、魏蘭、龔寶銓等人在上海發起建立光復會,擔任會長,密謀武裝起義,次年加入同盟會,藉助學校和報紙培植革命力量。1907年他前往德國留學,在萊比錫大學研究了3年哲學、美學、心理學和民族學,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回國,他被孫中山任命為教育部長。雖有着革命家、翻譯家、近代民族學研究者等多重身份,但蔡元培最為人所知的,還是他在教育方面的貢獻。

  1916年,蔡元培被任命為北大校長。他任北大校長之初,北大校風敗壞,許多人不是想着加官進爵,就是私生活十分腐敗,於是他在校內成立「北大進德會」,讓大家自願參加,約束個人道德,以重塑良好校風,對大學的德育起到引領作用。現時我們所說的「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其實就是蔡元培提出的理念。蔡元培提倡「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因為這一提倡,令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堡壘,宣傳了民主自由的思想,也誕生了李大釗、陳獨秀這樣的人物。但作為五四運動的代表之一,蔡元培並不像別人那樣全盤否定中國文化,他仍強調中國文化的重要性,認為應該基於中國文化傳統,融入西方文化。

  「蔡元培也認為大學不可以太市儈,教育者不可以總想着升官發達,而且認為光靠大學做研究是不夠的,應該要有更高級的研究所,於是成立了中央研究院。現時的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其實都是以中央研究院為前身。」周佳榮說。

  蔡元培也提倡男女平等,更打破了中國大學只收男不收女的成規。「當時北大清一色都是男生,北京一些女校畢業生就去問蔡元培:校長,我們可以考北大嗎?蔡便回答說,等我查一查。於是他回去查校規,然後告訴女學生們,校規未寫明女生不准入學,只要你們考試合格,我便會收。於是有了中國第一批國立大學的女學生。」周佳榮認為,蔡元培雖然為人低調,但在處事上其實做到了「開風氣之先」。

  我們其實可以從蔡元培所整頓後的北大中,看到一個大學應該有的模樣。周佳榮說:「然而如今新聞中可見,最高學府也未必重視道德。蔡元培的理念放在今天,或許有些已過時,但仍有一些值得參考,但我們現在的大學能否做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