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讀中史】漢初史家狠批秦始皇有原因
自西漢初年開始,歷代史家對秦王朝及始皇本人,每有評論。而歷史上第一個論及秦亡歷史的是漢初學者陸賈。他在《新語·無為篇》指出:「秦非不欲為治,然失之者,乃舉措暴眾而用刑太極故也。」而漢初全面評價秦始皇功過得失者,當推賈誼了。他的名篇《過秦論》中,着重考析秦王朝的興亡歷史及其成敗原因。
在賈誼看來,強大而統一宇內的秦王朝,其短命速亡的原因是:1. 仁義不施。即在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私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2. 攻守勢異。秦始皇以戰爭的暴力攻取天下,但同樣以專制暴力守其基業,即「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取之所守之者異也。」
總而言之,西漢前期評論秦始皇的史家,多數對始皇大張撻伐,指責甚嚴。其原因有二:
1. 漢承秦弊,高祖時天下仍然是「百姓騷動,海內搖盪,農夫釋耒,……天下之心,未有所定。」(《漢書·酈食其傳》)漢朝統治者一方面要把秦始皇創立的專制主義集權制度繼承下來,以固漢朝根本;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對秦天下凋敝,百廢待舉現實,以秦為鑑,改弦易轍,重修統治之道。這既是總結秦亡教訓,又是提醒漢代新上台的統治者。因此漢初史家政客紛紛「借秦為諭」,糾正秦始皇嚴酷政策的弊端為漢統政策的調整提供依據。
2. 需要通過對秦始皇的攻訐,宣傳劉王朝「討暴秦,誅強楚,為下除害,繼五帝三皇之業,統理中國。」(《史記·陸賈列傳》)的合理性,以達到安撫天下人心的目的。因此漢初史料對秦始皇的批評集中在兩個方面,即嚴刑峻法和繁苛徭役。
這種批評,帶有濃厚的黃老色彩。不過漢初的「無為而治」並沒有陷入空虛之中,反而是緊密地配合着社會現實,「無為而治」仍然強調「治」。因此,當時對始皇的批評,多着眼於現實層次,通過對秦朝的嚴刑峻罰、繁苛徭役政策的批判,為漢初實行約法省刑的休養生息政策提供理論根據。這種批評,是一種歷史的反思。更引人注意的是,漢初對秦始皇的批評中儒生們顯得特別活躍。他們對秦始皇尊法抑儒、焚書坑儒的行動深惡痛絕。當始皇在生時,他們迫於形勢只能「各以其學議之,入則非心,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李斯《焚書議》)或是「亡去」,以表示對秦王朝統治的不滿。
秦末天下大亂,酈食其、叔孫通、陸賈等大批儒生,懷抱孔子之書,或投奔陳涉帳下,或為劉邦出謀。叔孫通投劉時「從儒生弟子百餘人」(《史記·叔孫通傳》),儒生反秦之烈,可見一斑。
當漢王朝建立後,儒生們舉着孔孟的旗幟,大興「仁義」之說,動輒撻伐,而且不滿足只對具體政策追究和痛斥,更進一步把秦始皇描繪為十惡不赦的「暴君」。
◆羅永生(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歷史教學支援及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