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砣一秤 權衡天下 三千藏品 見證中國衡器發展史

◆香港青年陳子龍到博物館參觀。
◆香港青年陳子龍到博物館參觀。

◆元代銅權。 資料圖片
◆元代銅權。 資料圖片

◆源自「立夏秤人」的秤。 資料圖片
◆源自「立夏秤人」的秤。 資料圖片

◆清代裕和堂鐘形銅權。
◆清代裕和堂鐘形銅權。

◆唐代銅權。 資料圖片
◆唐代銅權。 資料圖片

◆權衡天下博物館收藏了3000餘件秤和秤砣。
◆權衡天下博物館收藏了3000餘件秤和秤砣。

◆算盤戥子秤。
◆算盤戥子秤。


港青探訪山東權衡博物館 三千餘件藏品見證中國衡器發展史
港青探訪山東權衡博物館 三千餘件藏品見證中國衡器發展史

  山東省權衡天下博物館成立於2016年6月,是中國首家以秤砣和秤為主要收藏品的專業博物館。博物館館長張奎生,用近30年時間收藏了從秦漢至現代的各式秤砣和秤3,000餘件,這些佐證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的珍貴文物,見證了中國衡器發展史,亦不難看出中國古人的智慧。尤其一些特殊時期的文物,更是歷史留下的印記,輝煌與沒落甚至屈辱,無不令人銘記。◆ 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殷江宏、胡臥龍 濟南報道

  砣與秤,古稱權衡。《漢書·律歷志》記述:「權者,銖、両、斤、鈞、石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走進山東省權衡天下博物館,一個由秤和秤砣組成的世界迎面而來。從秤的種類來看,有天平,戥子,桿秤等;從秤砣的材質來看,有石頭、青銅、鐵、鎏金、瓷的;從年代來看,這些藏品貫穿秦、漢、唐、宋、元、明、清、民國等多個朝代;從秤砣的形狀來看,有簡單的壺形、錐形、方形、球形、梅花形,也有代表十二生肖的小動物……這些秤和秤砣最小的僅有20克大小,最大的重約30公斤,琳琅滿目,五花八門。其中一面由360個瑞獸組成的秤砣矩陣,成為許多參觀者的打卡背景牆。

  「瑞獸秤砣以明清時代為主,彼時商業比較發達,加之民間已獲准可以製秤,因此秤的產量猛增。」談起這些藏品,張奎生滔滔不絕。他表示,秤砣從產生開始,就是權威與誠信的的象徵與標誌。「秤砣雖小壓千斤」、「百姓心中有桿秤」、「權衡天下」、「權衡利弊」等諺語、成語,從不同方面說明人們對它的認知與評價。博物館內收藏的各式秤砣與秤,從某一特殊領域、特定器物、特有文化內涵方面,見證了中國度量權衡發展歷史,展現了中華民族勤勞智慧和創造能力,其「權衡天下,公平誠信」的理念,同經典文明與時代精神一脈相通。

  鎮館之寶 元代銅權

  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一枚元代早期的銅權,上面只有巴斯巴文,這是一種早已消失的蒙古文字。為了得到這枚銅權,張奎生幾次去內蒙古拜訪收藏圈兒的朋友,或許是感動於他的誠心,對方最終忍痛「割愛」把銅權轉讓給他。

  「歷代帝王都很重視度量衡制度,這也是一種權利的象徵。在元代,每一代帝王都會重新製作權衡,這一點可以從找到的多位帝王時期的不同秤砣一窺究竟。」張奎生表示,元代的秤砣一般有官帽、平肩、直腹、束腰,特徵明顯。「很多秤砣上面會同時有巴斯巴文和漢字,像這種只有巴斯巴文的並不多見。元代地域廣闊,多種文字並存,元代銅權亦是民族融合的象徵。」

  在元代銅權的不遠處,則是宋權。尤其是宋徽宗趙佶和宋高宗趙構兩代帝王期間的秤砣出現在同一展櫃,彷彿是這對父子之間另一種形式的「對話」。相比之下,近現代時期的秤砣很是令人唏噓。解放區的秤砣簡約卻令人振奮,偽滿洲國時期的秤砣精緻卻是一種屈辱……

  精密戥秤 彰顯古人智慧

  博物館內有一個專門的戥子秤展區頗為震撼。宋景德年間,為提高稱量貴重物品與藥材等的精確度,掌管內庫的官員劉承珪製作了一両和一錢半両兩種戥秤,深受歷代追捧,被稱為「戥子」。因其用料講究、做工精細、技藝獨特深受藏家喜愛。

  在收藏圈,張奎生從全國各地淘來的幾百套戥子秤可謂獨樹一幟,外包裝盒的材質有黃花梨、紫檀的;秤桿有骨質、象牙、青銅、烏木的;用途則有單獨戥子、文房四寶戥子、子母戥子與算盤戥子……

  張奎生向記者展示了近期收藏的清代戥子,秤桿是象牙做的,外盒是紫檀木,秤盤是銅的,很具代表性。而他收藏的最小戥子是前些年在藏區淘到的,「當時花了八千塊錢,秤桿用的犛牛骨,盒子是胡桃木的,也是清代的……」

  權衡文化融入生活

  「權衡文化的精髓是公平誠信,這是當前社會非常值得倡導的理念。自從開始收藏秤砣和秤,我一直這麼要求自己,自認從未坑過人,沒害過人。我希望能像秤砣一樣實實在在,像秤一樣秤得起自己的良心。這是我這麼多年最大的收穫。」張奎生表示。

  上世紀九十年代,張奎生到一位朋友家拜訪,看到朋友家中擺放着二三十個形態各異的秤砣,張奎生非常喜歡,而朋友又正好打算轉手,就把這些秤砣送給了他。這二三十個秤砣成為張奎生收集的第一批藏品。此後張奎生開始專門收藏秤和秤砣,在工作之餘四處走訪尋找。 每去一個新地方,他第一件事就是去當地的古玩市場去「淘寶」。多年來,他耗費巨資在世界各地搜集了3千餘個秤和秤砣。秤和秤砣已成為其生活的一部分。 2021年7月,張奎生決定將博物館遷址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校園內,與學校共同組建「商文化研學中心」,將誠信文化、計量知識傳遞給更多莘莘學子。

  前來參觀的香港青年陳子龍感覺此次不虛此行。他說,透過秤和秤砣這些小小的物件,「令我反省的就是我們做人在社會內如何保持自己的純真、誠信,做事要公平……」

  「博物館不僅傳播度量衡文化,亦為師生們傳遞了很多商業、民俗、制度等相關的知識。」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楊秉強副教授表示,以前該校在權衡文化的研究方面幾乎是個空白,這些不同時期的秤和秤砣為商業研究提供了很多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