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羅剎海市》 取材聊齋火遍神州

  圖:走紅於2004年的刀郎在內地家喻戶曉。
  圖:走紅於2004年的刀郎在內地家喻戶曉。

  非偶像團體,非流量明星,非流行曲風,誰都未曾料到,曾經的網絡紅人、如今年過五旬的內地歌手刀郎,憑一首自己作詞作曲演唱的《羅剎海市》橫掃內地各大音樂榜單第一位,時隔近二十年重新成為「頂流」。這首以《聊齋志異》中「羅剎海市」故事為靈感、以東北二人轉為曲風的歌曲,不到一周時間內,僅抖音詞條播放量便超過15億,也使《聊齋》再度受到關注。脫胎於《聊齋》而又區別於原著,受古典文學影響而富有民間色彩,同時不乏對社會現實的思考,網民紛紛表示「太有文化了」、「希望再多一些這樣有文化底蘊、文學背景的歌曲!」\大公報記者 胡永愛、李薇

  本名羅林的刀郎,2004年初曾以一首《2002年的第一場雪》紅遍大江南北、街頭巷尾,其後他推出不少富有新疆及西域風格的翻唱專輯,但2012年之後逐漸消失在公眾視野。

  「打西邊來了一個小伙兒他叫馬驥/美丰姿/少倜儻/華夏的子弟……」歌曲《羅剎海市》取材於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同名故事。原著講述一個叫馬驥的年輕人去海外經商,遭遇颶風後漂流到一個域外國度─羅剎國,這裏美醜、善惡、是非都與現實世界相反。

  網民大讚:既有底蘊又接地氣

  《羅剎海市》源於《聊齋志異》,但不同於《聊齋志異》。歌曲裏,馬驥並非主角,筆墨重在描繪羅剎國中的「馬戶」(即簡體字「驢」)與「又鳥」(即簡體字「雞」)這兩個寓言形象─「馬戶」不知道他是一頭驢,「又鳥」不知道他是一隻雞,驢和雞完全亂套,羅剎國黑白顛倒。講完飽含諷刺性的故事,在結尾,刀郎引出哲學家維特根斯坦,將歌曲的意義上升至人類根本問題的角度,給聽歌者以無限繼續想像和思考的空間。

  在歌曲《羅剎海市》上線前,很多內地網友並不知道這個《聊齋》故事的存在。《羅剎海市》的走紅也讓《聊齋志異》再度受到關注。「豈有畫堂登豬狗,哪來鞋拔作如意……聽到這段歌詞感覺很奇妙!」有網友表示,刀郎這首歌曲委婉和癲狂融合,含蓄和熱烈並行。其歌詞以古典文學作品為靈感,曲風則源於東北民間藝術「二人轉」,既有酣暢淋漓接地氣的比喻,也有華麗富有細節的修辭。「希望再多一些這樣有文化底蘊、文學背景的歌曲,而不是那些爛大街的毫無意義的歌詞!」

  學者:助擴大傳統文化影響力

  《羅剎海市》被收錄在刀郎今年7月推出的最新概念專輯《山歌寥哉》中,據介紹,其結合了聊齋文本與民間曲牌,11首新歌中除了《羅剎海市》,《珠兒》、《畫壁》、《畫皮》等歌曲都來源於蒲松齡的同名小說。

  對於《羅剎海市》,著名媒體人、歌詞創作人鄧康延認為,在現今網絡時代,以流行音樂的方式進行文化傳播,是以上億次的流量來進行,影響力之大難以估量:「這首歌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播無疑有着一種擴大效應。有這樣鮮活的案例後,歌曲創作者以後很有可能會繼續從《聊齋志異》,甚至《紅樓夢》、《水滸傳》等一些古典名著中找到有趣的故事來進行創作,讓更多人了解到傳統文化、古典著作中深藏的故事與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