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派銅錘」第三代傳人王越 半世修行一世心 梨園求索但為淨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長春給弟子王越說戲。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長春給弟子王越說戲。

◆當代著名裘派花臉、國家京劇院一級演員王越。
◆當代著名裘派花臉、國家京劇院一級演員王越。

◆《鍘美案》中的包龍圖是王越的經典扮相。
◆《鍘美案》中的包龍圖是王越的經典扮相。

◆生活中的王越喜歡登山遠足。
◆生活中的王越喜歡登山遠足。

  在西方歌劇界,完美的高音被認為是「超越人類極限」的;在中國梨園行,則有「千生百旦,一淨難求」的說法。「歌劇高音」和「京劇花臉」都對唱功要求極高,這行當裏的「成材率」也是低之又低。京劇花臉分為銅錘花臉、架子花臉和武花臉,其中尤以「銅錘花臉」最吃功夫。一場經典大戲,往往都少不了銅錘花臉的出彩表現。近日,香港文匯報專訪了著名裘派花臉、國家京劇院一級演員王越,請他為人們講述裘派藝術之精髓,以及個人入行之往事,用他自己的話說,身在梨園行,就是半個修行人。◆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寶峰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2014年11月11日晚,天津中華劇院裏氣氛火熱,叫好聲此起彼伏。舞台上,狄仁傑正犯顏直諫,一時間甚至與武則天僵持不下。飾演狄仁傑的王越聲腔遒勁有力,回味醇厚綿長,扮相、動作同樣一流,觀眾都被這個栩栩如生的狄相形象深深吸引。演出結束後,一股酣暢淋漓的氣流不停地在王越的身體裏迴盪,他感覺自己身上的每一個毛孔都興奮地一張一翕。後台出入口則早被觀眾圍得水洩不通。戲迷守着自己鍾愛的角兒,久久不願離去。天津是中國著名的「曲藝之鄉」,觀眾愛戲、懂戲、品戲,幾乎個個都是專業戲迷,能在這裏立得住、被叫好,委實不易。

  從小耳濡目染 4歲初次登台

  王越是國家京劇院的當家花臉,「裘派銅錘」的第三代傳人,他的老師李長春先生曾被譽為「最像裘盛戎先生的弟子」,而王越正是李長春的得意門生,也是「裘三代」中的佼佼者。特別在聲腔醇厚、剛柔並濟方面,王越深得裘派精髓。

  雖然剛過不惑之年,但王越的「戲齡」已有40年之久。「我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兩邊的親戚,雖然沒有一個是專門幹這行的,但都酷愛戲曲,而且都能唱上幾段。我姥爺從小就給我講四大名旦、四小名旦的故事。我父母都是工人,但是那些經典的樣板戲,他們都能倒背如流。我爺爺還能彩唱,而且最喜歡扮花臉。」王越回憶說,自己最早一次登台時只有4歲,但裘派最流行的段子,已經能夠張口就來。

  「後來,我報考河北省藝術學校的時候,老師們都知道唐山出了一個小花臉。」王越至今都記得非常清楚,面試時,其他小朋友表演的都是《紅太陽照山河》一類的兒歌,或者蹦一蹦、跳一跳,唯獨自己張嘴就來了一句「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尾音未落,面試老師當場拍板:「好!考上了!」

  由於打小就深受花臉唱腔的濡染,所以進入專業戲曲學校後,王越就卯定「裘派銅錘」的方向下起了功夫。說起裘派的好,王越總有用不完的形容詞,「我想聲情並茂、細膩感人,應該是裘派的精髓之一。」在王越看來,裘派不僅看起來遒勁帶感,而且聽起來醇厚掛味,同時演起來入戲甚深,能在唱腔、唸白、形體、表演之間達成一種融容的狀態,進入戲曲表演的化境。

  保持一顆謙恭審慎的修行之心

  在梨園行,有兩句老話兒一直廣泛流傳。一句是「千生百旦,一淨難求」,另一句是「十淨九裘,無淨不裘」。前一句的意思是說在京劇行當裏面,要培養一位出色的淨角是最難的,因其對唱功、形體、表演的要求更加綜合,誇張的扮相、精彩的表演、深厚的聲腔功底,每一樣都足以成為戲曲演員的攔路虎。而後一句講的是裘派花臉在淨行裏的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作為「裘三代」,王越也被「銅錘花臉」的圈子寄予厚望。

  在從藝過程中,王越不僅成功排演了《鍘美案》、《李逵探母》、《鎖五龍》、《赤桑鎮》等花臉傳統戲,他還積極參演現代京劇,如《智取威虎山》、《紅燈記》等。此間,他先後獲得山西省「杏花獎」表演獎、全國少數民族戲劇會演「優秀表演獎」、全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折子戲展演一等獎、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花臉組金獎第一名等榮譽。2015年,表現突出的王越被調入國家京劇院。後來,他又榮獲中宣部宣傳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全國藝德標兵、中國京劇之星、全國戲曲表演領軍人才等稱號。2022年,王越入選全國戲曲表演領軍人才培養計劃 。

  儘管成績斐然,但王越始終保持着一顆謙恭審慎的心。平時除了爬山,絕大部分時間,他都宅在家裏,泡茶、備戲、揣摩角色,就是他生活的全部。為了保持良好的嗓音狀態,他極其自律,清淡飲食,遠離煙酒,從不熬夜。用他自己的話說,身在梨園行,就是半個修行人。

  補全《同光十三絕》無淨角遺憾

  清光緒年間,著名畫師沈蓉圃創作了一幅工筆寫生群像《同光十三絕》。畫上13位人物皆為同治至光緒年間馳名梨園行的名角兒,也是後世公認的中國京劇藝術奠基者。比如,「京劇鼻祖」程長庚、「伶界大王」譚鑫培、梅蘭芳祖父梅巧玲等。這幅長卷也成為中國京劇界的一件至寶。一個多世紀後,2014年,中國中央電視台在春節聯歡晚會上為全球觀眾推出了一個同名的京劇聯唱節目,由眾多當代京劇大家重現了「名流薈萃」的盛世景象。王越作為唯一的淨角代表,參演了這個節目,並且扮演《鍘美案》中的包龍圖。

  一句「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既高亢又醇厚的嗓音一亮相,就點燃了熒屏內外的戲迷票友,王越也彷彿穿越回了自己兒時初識裘派時的景象。「淳樸,純粹,醇厚,裘派應該是這樣的味道。」王越笑着對文匯報記者說。

  有趣的是,當年在沈蓉圃繪製《同光十三絕》時,老生小生齊薈萃,老旦花旦俱整全,唯一缺少的就是淨角名伶。可巧,王越在百年後的舞台演出中,補上當年的缺憾。如是想來,這也是「銅錘花臉」與王越的又一段巧緣。

  裘派精髓 不溫不火是佳境

  在京劇不同的行當中,生旦以端莊內斂取勝,淨丑則以誇張外顯出彩。對於外界這種通俗的看法,王越有着自己獨特的見解,「小時候,啟蒙老師就教導我,唱戲一定要正,而不能怪。尤其唱戲唱的是情緒,重點是人物,你的唱可不是為了讓觀眾叫好。」

  自那之後,王越漸漸對裘派的精髓有了更深刻的體悟。對於那種認為花臉就應該大喊大叫,裘派單純就是洪鐘大呂的觀點,王越也越發保持清醒和審慎。「不溫不火,不疾不徐。用唱腔和唸白去塑造人物,用聲音和情緒營造氛圍」,逐漸成為王越自己的藝術觀。

  「我的老師常說『滿則溢』,意思是你有一百分的勁兒,如果在台上使出了一百二十分,那就不對了。因為京劇不是力氣活兒,並不是越賣力越好。」王越認為,特別火爆不妥,特別收斂也不佳,所以這個尺度最為關鍵,我們把它叫做「分寸」。

  「平時只要有時間,我就會拿着裘先生的老照片看,我就想像先生當年是一個怎樣的狀態,他呈現的是一種怎樣的精氣神,甚至他的嘴是怎麼張的,面部表情是怎麼拿捏的,我都會靜靜地琢磨,長時間地冥想。」王越說,雖然不曾見過裘先生,但在這種無盡的想像中,自己可以與先生神交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