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考究/祭祀加入賽龍舟 求驅疫風調雨順
龍舟競渡是端午節的習俗活動,不少人以為源於古時的人想驚擾水中的魚,讓牠們無法吃掉屈原的屍身。有學者指出,龍舟的來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從民俗學研究角度,居住在南方水鄉的上古人深信水有蛟龍,並相信自然現象與蛟龍有關,加上農曆五月五日正值梅雨時節,天氣悶熱,易出瘟疫,於是舉行龍舟相關的祭祀活動,希望風調雨順,驅除瘟疫,其後演變成如今的端午文化。
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香港分會主席鄭培凱教授表示,從聞一多的著作《端午考》可以看到,古代吳越之地(今江南)早有「斷發文身」、「以像龍子」的習俗,表明華南的先民很早就把龍作為圖騰。所以五月初五相當於「龍的節日」,當時的南方民族部落會舉行圖騰祭,賽龍舟則是祭儀中一種半宗教、半社會性的娛樂節目。
實際上,在古代,端午節這個時節,是「惡日」,主要是因為南方濕熱,容易生瘟疫。在以往古人而言,划龍舟是一種對大自然敬畏與融合的活動。
至於與忠烈義士的關係,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期的伍子胥,被吳王夫差賜死後,屍身被投入江中,人民為懷念忠臣,便有江邊的祭祀活動。其後有屈原投汨羅江,人們追悼他而舉辦江邊祭祀。「祭祀與追悼的情感是很相近的,於是兩者後來就很自然地結合一起,延續至今2000餘年了,很好地固定了下來。而糉子就是更加後續加入的文化了。」鄭培凱解釋。\大公報記者伍軒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