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字水】「腹有詩書氣自華」 學問勝過功名

◆ 蘇軾雕像 資料圖片
◆ 蘇軾雕像 資料圖片

◆ 秦觀《精騎集序》 網上圖片
◆ 秦觀《精騎集序》 網上圖片

  蘇軾的一首《和董傳留別》,正反映了他追求內在的氣魄。全詩是: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

   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

   得意猶堪誇世俗,詔黃新溼字如鴉。」

  這位可以「一簑煙雨任平生」的大文豪,追求的是「腹有詩書氣自華」,所以他甘願苦讀詩書,就算一貧如洗,只要滿腹學問,也勝過功名富貴。

  曾國藩:讀書養志增氣質

  蘇軾這句,肯定已成了千古以來的勵志名句,讓人感受到知識和文化的感染力,增加了無窮的自信和滿足。近代名人曾國藩就以愛讀書、善讀書而聞名。在《曾國藩家書》中,就有關於讀書的議論。他說:「吾輩讀書,只有兩件事:一者進德之事,二者修業之事物。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欲求變之法,總須先立堅卓之志。」

  曾國藩這番話,好像演繹解釋了蘇軾那首詩的涵義,標示出只有讀書,才可養志,然後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一個人想改變,或提升自己的氣質,就要先確立自己讀書求學之恒心。讀書非一日之功,也決不是一日可成。必須是日復日、年復年,持之以恒地學習和進修,心靈才可寧靜,然後有成。

  讀書多了,思維通達,寫文章時自然有文氣,說話談吐會令人覺得你有修養,做人也可以更有氣質了。我們看過宋代文學家,又是政治家的王安石所寫的《傷仲永》,文中的主人翁方仲永,五歲時是個神童,可指物賦詩,算是天才兒童,符合孔子所說的:「生而知之者,上也。」可惜他不再就學,不去讀書受教育,幾年之後,「泯然眾人矣」。即是跟芸芸眾生一樣,不再是天才,像個普通人而已。

  類似這情況,也曾發生在另一位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是蘇軾的父親蘇洵的身上。少年時的蘇洵,自恃天資聰穎,覺得同輩之中沒人及得上他。他驕傲自滿,甚至也沒把古人放在眼裏,遂不讀古聖賢之書。隨着年齡漸長,他遇到的問題和困惑愈來愈多,於是在二十多歲時開始奮發讀書,始覺自己之愚昧和不足,索性燒掉了以前創作的幾百篇文章。

  大家看到,蘇洵和方仲永恰恰是兩個相反的例子,不過方仲永可能是杜撰出來的,而蘇洵是真有其人啊!他專門攻讀孔、孟、韓非之書,一讀就是七八年。他說開始讀時,有惶然之感。他覺得古聖賢之義理,博大精深,令他眼界大開,也心悅誠服。後來他愈讀愈精,也愈理解得多,終成一家之言。

  北齊著名文學家顏之推說過:「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所以,顏之推所立的《顏氏家訓》,對後世影響深遠。其〈勉學篇〉,對指導後人讀書,頗有教益。

  除蘇洵外,也有些文人詩人曾慨嘆悔恨自己少年時因貪玩,或自恃聰明而不肯讀書向學。詩仙李白也有個「鐵杵磨成針」的故事,以勸誡年輕人勤力讀書,不要嬉玩。知恥近乎勇,很多人也終可有成的。

  秦觀悔悟前非 無奈精智已衰

  宋代詩人秦觀在《精騎集序》也說過類似故事:「予少時讀書,一見輒能誦,暗疏之亦不甚失。」即是說他少時聰穎過人,看過的書即能背誦,要解釋或註疏也不甚差。「然負此自放,喜從滑稽飲酒者遊,旬朔之間,把卷無幾日。」然而他卻以此自傲狂放,終日喜歡嬉戲,與愛飲酒之徒結交遊玩,十多天之中幾乎沒有那天有拿起過書。

  「故雖有強記之力,而常廢於不勤。比數年來頗發奮,自懲艾、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之十一二。」他已發覺自己的記憶力衰退了,雖然這數年來頗知發奮,也悔悟前非,無奈精力與智力已衰退消耗了,就算肯努力也不及以前的十分之一、二。

  他又感慨到現時「每閱一事,必尋繹數終,掩卷茫然,輒復不省。雖有勤苦之勞,而常廢於善忘。」這大概是後遺症吧?他現在的情況是思考力不足、記憶力不夠、理解力更不濟。做起事來,很難想到解決方法。他常掩卷反思,都知道現在怎樣勤力,往往因善忘而失去了昔日的鋒芒和光彩,甚至令事情做不成功。這是自恃聰明,不肯讀書之過。

  陸游曾言:「門前客三千,帳下兵十萬」,也「不如一編書,相伴過昏旦」啊!

  ◆ 雨亭(退休中學中文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