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網零審查 買到假貨冇符

◆消委會促平台提升企業責任,加強研究並提升交易保障措施。
◆消委會促平台提升企業責任,加強研究並提升交易保障措施。

◆消委會發現平台、賣家及買家三方的權責不清,大部分都不會為貨品質素及真偽負責。
◆消委會發現平台、賣家及買家三方的權責不清,大部分都不會為貨品質素及真偽負責。


  檢視7交易平台:不設物品審查退貨 僅兩個有調解機制

  香港網上二手交易平台日益受捧,越來越多市民在網上買賣二手物品。消委會檢視7個於香港營運的網上二手交易平台,發現保障條款模糊不清,大部分平台標明只作為場地提供者,不會介入交易過程,故不會對貨品質量及真偽等問題負上任何責任,買家即使買到假貨也無處退貨,甚至有可能買到贓物而惹禍上身。消委會指出,現行法例並未清晰界定平台責任,建議社會探討規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平台也應該引入退貨機制,探討審查假貨的可能,減少交易糾紛和保障消費者權益。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森

  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進入多個二手交易平台實測,發現這些平台均申明不對交易糾紛負責。例如,DCFever Fever市集表明,「DCFever.com 及它的負責人、經理人、職員、擁有人、代理人、繼承人或維護人員,均不必負任何責任。」HKTVmall EcoMart申明:「HKTVmall不會對任何紛爭、損失或損害付上任何法律責任。」

  只提供場所 不為質素真偽負責

  消委會昨日公布的《選擇》月刊亦關注有關問題。該會今年3月至5月檢視7個於香港營運的網上二手交易平台,包括Carousell旋轉拍賣、DCFever Fever市集、eBay Hong Kong、Facebook Marketplace、HKTVmall EcoMart、JupYeah執嘢、及Price.com.hk 。發現只有「Carousell」及「JupYeah」設糾紛調解機制,可幫助用戶排解紛爭並就實際情況向有關用戶作出必要的處分措施,包括禁言,甚至永久停權。

  消委會發現,現時大多數的交易保障措施均為平台自願進行,但大部分平台只提供基本交易保障措施,例如賬號驗證、用戶評價、檢舉功能;有3個平台會於交易或貨品頁面展示交易安全資訊;惟全部平台均無假貨審查機制和退貨保障,更於使用條款註明只提供場所予用戶交易,不會於交易過程中介入,或是為交易物品的質素和真偽等負上責任。

  至於個人資料的使用方面,5個平台均有提及用戶資料或會被用作推銷。消委會更發現,eBay Hong Kong劃一要求所有賣家先把賬戶綁定到第三方收款公司的賬戶中,上載地址證明與身份證副本,再自拍認證,但平台兩年前已停止支援這收款功能,對於只使用香港站的基本功能賣家而言,註冊第三方收款公司賬戶可能導致不必要個人資料外洩,消委會促請有關平台馬上改善。

  買到贓物可能惹禍上身

  按現行法例,如果買家收受或購買某物品時,在得知或相信該貨品為贓物的情況下仍繼續完成交易,或屬處理贓物,同樣會觸犯《盜竊罪條例》。消委會提醒市民,二手平台購物時難以得悉賣家的真正身份,以及貨品來源,進行大額交易時應分外小心。此外,部分騙徒會訛稱交易騙取用家的信用卡資料。

  賣家定價異常 平台難稱「不知情」

  律師陳子遷昨日向香港文匯報強調,免責條款不是「免死金牌」。他舉例,作為交易的中間人,平台有需要清楚交易詳情,例如詢問貨物來源、相關資料等;若貨物最後出現問題,平台必須證明不知情才能免責。對於一些定價過低的貨物,平台難以用「不知情」作藉口推卸責任。至於消費者買到贓物,若事先不知情是不需負責的。

  陳子遷呼籲使用二手交易平台的市民,要看清楚該平台的免責條款,「如果該物品市價10萬元,平台內有人賣5萬元,就要謹慎考慮為何那麼便宜。」他亦提醒消費者交易時要認真驗收貨物,避免屆時出現問題時,被推卸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