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下集/《長安的荔枝》\楊田田

  圖:馬伯庸著《長安的荔枝》。
  圖:馬伯庸著《長安的荔枝》。

  夏日炎炎,鮮紅美味的荔枝已經上架。現時,荔枝作為一種普通水果,已經走入尋常百姓家。但在古代,受限於保鮮技術和交通運輸不便,出了嶺南,吃荔枝便成為一種奢侈。

  《長安的荔枝》是馬伯庸受「一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的典故啟發,編撰出的生動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主人公李善德原是長安城內的小官,陰差陽錯下,成為唐明皇為取悅楊貴妃而設的編外採購人員──「荔枝使」。李善德接到此番苦差後,雖惴惴不安,但在好友的鼓勵下亦奮力一搏。為了把嶺南荔枝運到長安,李善德憑藉出色的算數能力和創造力,通過甕裝蠟封、隔水隔冰、快馬兼程等手段,經過多次不懈測試,成功把荔枝保鮮期從三天延至十一天,最後送達楊貴妃手中。

  但在此過程中,因為觸動了其他官員的利益,他曾被冷嘲熱諷以至追殺;後來,他以為通過依附權貴能獲得調動大量資源的權利,最後卻仍被權貴玩弄於股掌之中。越到後來,他越意識到此種不計成本運送荔枝的荒誕及給人民帶來的深切苦難。最後,雖然李善德成功運送了幾顆荔枝,獲得封賞,但他感到心力交瘁,最後甘願歸隱務農。故事的最後,安史之亂在「千里送荔枝」後不久爆發,也是情理之中。

  《長安的荔枝》首先延續了馬伯庸「見微知著」的寫作風格,通過巧妙的細節描寫,維妙維肖地向讀者展開一幅「浮世繪」。形形色色的人物,即便是短短幾處描寫,其形象也躍然紙上。比如,本書有三處描寫了高力士,兩次是手下人對高力士含糊不清的傳話,一次只是遠遠城樓上的一個帶手勢的人影,但高力士的心機縝密的形象已被成功勾勒。其次,本書從底層人物的視角出發看歷史,結合了一定的現代人思維,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比如,李善德之所以被安排成「荔枝使」,是因為他在長安城「置業」時缺席了部門會議,被同僚陷害「吃死貓」。

  又比如,觸動李善德思考權力與人性的其中一個時刻,是他在獲得權貴重用後,貸款機構直接免除了他的房貸。《長安的荔枝》再次說明,一個故事要打動人,「接地氣」是必不可少的。最後,《長安的荔枝》的價值觀非常正,主角既勤勤懇懇、想方設法地完成工作任務,也時刻以天下蒼生為念,反對奢靡浪費。因此,從不同的角度看,讀《長安的荔枝》都是一個愉悅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