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英華】國泰民安齊努力 履行責任憑堅持
「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筆者自小便不時聽到這句說話。
在「國泰民安」之前,先來一句「風調雨順」,甚有聽天由命的味道,其實這與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並不一致。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古代的人短壽,普遍的人都不能活過五十歲。試問,古代活到五十歲的人,難道不知道自己時日無多嗎?如仍有未完的心志,同時困擾於年老力衰並天、地、人三方面種種的限制,若要咬緊牙關走下去,實在是心理上一大考驗。
五十歲的孔子對自己的未來悲觀嗎?當然不是,否則便沒有另外兩個十年階段的個人修養之提升——「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了。
所謂六十而「耳順」,就是不把逆境看成問題——練成了「窮途不是末路」「舉世譽之而不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道行之而成」等心態超越境界的修養工夫;也許隨着修養工夫之成熟,無論遇到什麼挑戰,都困而不擾,迷而不惑,凡事都有信心應付自如。在信心大於心理壓力之情況下,何逆之有?何事不順?
所謂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修養工夫已到達爐火純青、完美無瑕的境界:一切行動自然而然地發自內心的真誠,知行合德;着力適中,及而不過;時行則行,時止則止;窮則求變,原則如一。
在五十之年做到「知限」之後,再追求六十歲的「諸事看順」、七十歲之「誠」與「中庸」等表現。試問,孔子怎會對人生消極和悲觀呢?
行動本身就是目的
孔子還有一句名言:「知其不可而為之。」明明是不可為的,為何堅持為之?孔子是不是在引導人浪費時間、白費心機?當然不是。筆者認為,當遇上人生三件事情:一、因身份而必須履行的責任;二、因價值觀而必須堅守的原則;三、因人生召命而不可不走的道路,無論情況如何,都是要堅持到底,行動本身就是目的。
例如:作為醫者的,無論病人的病情如何,縱使存活機會已經渺茫,仍需全力救治,因為救人本身就是目的。
又例如:作為老師的,無論學生的表現如何,仍需努力愛護和教導他們,學生能否改善過來,也不影響愛護和教導他們的決心,因為愛護和教導他們本身就是目的。
二十多年前,筆者曾經到天安門廣場親身觀看升旗儀式,升旗的一刻,回想到新中國建立之初,民生困苦,百業待興,內憂外患,勢弱力孤,若不是為政者與人民的堅持,哪會有今天重新崛起的中國?
風調雨順固然符合人的期望,然而,這不是人所能掌握的。更好的、更積極的,不就是縱使風不調、雨不順,仍然竭力堅持履行責任、堅守原則、回應召命。試想,如果人人都能抱着《孟子》之「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左傳》之「忠於民而信於神」的決心,一切先天下而後己,一個國家離國泰民安還會遠嗎?
原來除了風調雨順之外,要達至國泰民安,還有大家可努力進取的空間呢!
◆ 盧偉成MH校長,筆名孺子驢,播道書院總校長、香港教育領導協會主席、新城電台親子節目《人仔細細》嘉賓主持、中國文化研究院學科顧問,致力在中、小學推行中華文化教育,並把中華文化價值觀之學習滲透於各個校園生活環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