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能陪伴多少次 (下)

  王煒東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訓輔主任

  姊弟混戰後,良久不語的女兒終於說出原因:弟弟未經她同意就取用她的文具,而她想取回時意外弄破了弟弟的作品,弟弟一怒之下把姊姊的作品搓成一團,姊姊於是怒火中燒展開報復,立刻把弟弟的作品撕成碎片。女兒話音剛落,湊巧媽媽抱着三弟走出客廳,姊弟二人於是暫時平息紛爭,並排危襟而坐。

  爸媽經過簡單交流,見姊弟二人情緒開始平復,於是開始「事後會談」,如同平日在學校協助學生出現緊張關係時的排難解紛,期望傾談過程能增加孩子的人生經驗。爸爸請姊弟輪流複述事發經過,聽聽他們怎樣理解這場衝突,引導他們反思,尋找這次人生失誤的導火線,希望他日類似事情不必發展至無可挽救的地步,能及早省察事情的脈絡,找到轉機。半小時後,姊弟從回顧中總結出經驗:「拎家姐啲文具之前,我應該問咗佢先。」「我要留意自己嘅情緒,仲嬲緊時,要小心控制行為,避免令事情惡化。」最後姊弟決定由搜集材料開始,重新製作禮物,並向對方提出幾個具體行動,承諾尊重對方,二人也自發向對方道歉。

  數天後,又是另一個寧靜的早上,女兒的房間再次傳來吵鬧聲。當爸媽趕過去開門一刻,姊弟轉身看向父母,平靜地說:「暫時未有事,唔使擔心。」「我哋想自己解決,你哋可唔可以返出去先?」

  是的!育兒不是單靠嘴巴,不是說一百句「你哋要合作」和一千句「唔准鬧交」,就可以令孩子學會與人相處。在女兒房門關上一刻,兩夫婦雖仍十分擔心,事關不久前一地紙碎的畫面仍歷歷在目,但如果我們不能永遠呆在子女身邊隨時出手排解紛爭,就需要學會忍痛讓孩子親自完成那人生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