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山中】孤星淚

◆大導演大衛連曾執導氣勢磅礴《沙漠梟雄》、《印度之旅》等偉大電影;新加坡著名作家/畫家吳偉才深有同感,特別喜歡《孤星淚》! 作者供圖
◆大導演大衛連曾執導氣勢磅礴《沙漠梟雄》、《印度之旅》等偉大電影;新加坡著名作家/畫家吳偉才深有同感,特別喜歡《孤星淚》! 作者供圖

  鄧達智

  法國大文豪雨果1862年出版《孤星淚》,原文Les Misérables(直譯《悲慘世界》);曾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版本,電影亦拍成不同語言、不同年代眾多版本。

  新加坡著名作家/畫家吳偉才不久前在社交平台PO文撰寫《孤星淚》之最佳版本為大導演大衛連的1946年經典之作……上網查探相關資料,始發現大衛連於1946年推出的電影,實為英國大文豪查理士狄更斯1861年出版的《Great Expectations》(港譯《孤星血淚》)。大衛連於1948年再拍狄更斯另一巨著:1837年出版的《Oliver Twist》(港譯《苦海孤雛》)。

  中文譯名傳統:五花八門!

  不同地方不同年代的中譯本名字不一樣,導致混淆經常發生,以上3本名著及它們衍生出來隨時以百計的電影;中文譯名不論《孤星淚》、《孤星血淚》,全通,與故事內容認證,都可以接受。

  筆者自小愛讀經典兒童刊物羅冠樵先生創辦的《兒童樂園》。稍長,更愛閱讀以文字為主,加上插圖的文學巨著簡約版《兒童樂園半月刊》;印象深刻首推《真假王子》、《孤星淚》、《孤星血淚》、《苦海孤雛》……

  還有當代全球華人自小熟悉,蕭芳芳原唱《媽媽好》;一代影后胡蝶跟後來的國際影后少年芳芳主演《苦兒流浪記》。雖非筆者同代,直至近年購得光碟才看到完整版本,卻老早被劇照及主題曲感染多年。

  回到主題,還是「孤兒」或「孤星」二字吸引;尤其童年犯錯,被母親體罰,或因學習懶惰受到老師及家人責罵,一眾孤兒故事、電影立刻上身,回去自己房間蜷伏床上發一輪孤兒春秋大夢。

  吳偉才寫《孤星淚》,與其自身成長過程息息相關,尤其讀過編入他的新書《浮生流影》,曾經獲得1983/84年首屆「聯合報金獅獎」散文組推薦獎的早年作品《我和我的母親》,才比較清楚偉才版本的成長孤星淚。

  母親在偉才5個月大,受到丈夫不忠、家姑壓力,咬緊牙關離家出走;雖然在「要仔唔要乸」的祖母悉心照料,祖父深厚的愛護,對一個不知「母親」為何物,直至12歲才首次見到親母的孩童說來,如假包換百分之三百孤星血淚……另加那個風流成性、近乎隱形的父親偶爾加插劇情,何止貼近?濃烈得散不開來孤兒的痛;讀着、讀着偉才近乎時而悲鳴、時而嚎啕大哭的描繪,那抹孤星血淚簡直血跡斑斑、血流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