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故宮展金玉 工匠技藝傳千古
金玉之器,承載着中華五千年的歷史和文化,一直作為中華民族物質及精神文明的象徵。隨着北方草原遊牧文明與中原農耕文明的融合,金玉之器的製作和使用普及神州大地。由大連博物館引進瀋陽故宮博物院的「金玉滿堂——瀋陽故宮的奢華典藏」展,目前正在遼寧大連展出。瀋陽故宮此次從十萬餘件館藏品中,擷選六十八件組金器、玉器與琺瑯器、漆器、玻璃器,在展示中國古代工匠聰明才智和精湛技藝的同時,也帶領觀眾一窺清宮廷的奢侈生活。◆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宋偉
「金玉滿堂」一詞源出《老子》,後來演化為人們對幸福、富足等美好生活的嚮往,體現出世人對幸福生活的祈盼。作為清朝初期的皇宮,瀋陽故宮收藏的宮廷御用品種類齊全,精品眾多,金玉之器尤為引人注目。金玉之器融匯了中華民族祈盼富貴吉祥之意,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之一。
富麗陳設金雕玉琢
自古以來,金玉製品類型豐富,紋飾多樣,製作工藝層出不窮,雕琢技術或纖細溫婉、靈動流暢,或蒼勁有力、粗獷簡練,在中國傳統工藝製造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特殊價值。
甪端是一種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獸,外形怪異,犀角、獅身、龍背、熊爪、魚鱗、牛尾,頭上一角。據說甪端能夠日行一萬八千里,通四夷語言,會在太平盛世時捧書而至,伴於明君聖主身側,專為英明帝王傳書護駕。明清時期的宮廷中,甪端多放於皇帝御座前方兩側,用以顯示皇帝為有道明君,身在寶座而曉天下事,做到八方歸順,四海來朝。在百姓心中,甪端的形象則寄予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期盼國泰民安、生活富裕、人世昌隆、人壽年豐。
此次展覽中的清銅鍍金甪端,均為銅鎏金所製,造型憨態可掬,肚圓豐滿,昂首嚎叫,頭頂一角,肩披長鬃,圓眼怒睜。器身嵌有淺綠色寶石,另有火焰紋、雲朵紋,富麗堂皇,端正莊重。使用時將頸部花葉形摺頁處翻開,其內裝入香料,燃燒後香煙便可從獸口處吐出。
除了銅鍍金甪端,展品中的掐絲琺瑯勾蓮象耳三足蓋爐也頗有講究。 蓋爐是皇宮大殿中重要的裝飾、陳設器物,通常放置於大殿內兩側堂陛之上,用以焚香和美化殿堂之用。明清時期,皇宮大殿的堂陛兩側除放置蓋爐之外,還會配有象馱寶瓶,即「太平有象」、甪端、香亭、燭台等器物,它們在裝飾皇帝御座的同時,也有象徵國家太平盛世,國泰民安之意。
此件蓋爐為掐絲琺瑯所製,器型碩大,分為上蓋和下爐兩部分。上蓋頂部為一臥姿大象背馱寶瓶,寶瓶鏤空雕桃形圓鈕;其下為掐絲琺瑯及鏤空鎏金圓蓋,琺瑯為淺藍色地,飾各色勾蓮花紋,鏤空蓋面為鎏金雲蝠紋;下爐為圓釜型,通體為淺藍色釉,滿飾各色纏枝花卉,有蕉葉紋、番蓮紋、變體螭紋,兩側為象首爐耳,爐底以三象首為三足,像足頭部鑲嵌紅綠料石,使得整個香爐顯得琳瑯滿目。
錦衣美器寓意吉祥
清代宮苑之中,金玉之器作為獨立的器物擁有無上的榮耀,同時也成為各類器物、服飾乃至生活用品的點綴與裝飾,使其洋溢着奢華與尊貴的氣息,彰顯宮廷生活的精緻。
展品中的清光緒黃綢彩繡夾龍袍,採用了明黃色綢面。石青袖,袖端各繡正龍一條,上行龍各兩條,石青托肩領交於襟上,繡正龍兩條,行龍三條,片金邊,繡十二章紋(日、月、星辰、群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及八寶立水、雲朵、蝙蝠、團壽、卍字、桃等,寓意「萬福萬壽」,臂部亦有海水江崖及立水紋飾。
除了皇帝的龍袍,清代官員服飾也有諸多講究,最明顯的就是滿漢官員縫於補服上的品級徽識,即「補子」。補子分正方形、圓形兩類,因分別縫於補服的胸背之處,又稱其為「背胸」,補子面上以織、繡、緙絲等工藝固定織出單隻鳥禽、猛獸的紋飾,作為區分文武官員及其品級的徽識和標誌,文官用禽,武官用獸,文官武官一至九品皆飾方補,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皇室成員用圓補。其中,武官一至九品補子圖案分別為:一品麒麟,二品獅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八品犀牛,九品海馬。展品中的獅子補子為武官二品補子,表面為石青緞地,繡藍色雲紋,中間釘以平金繡獅子,旁邊繡有平金八寶等圖案,下部為立水,四邊繡平金銀夔龍、團壽等圖案。
除了將金線用在服飾中,清代還將描金與玻璃相結合,製造出美輪美奐的玻璃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為滿足皇室對玻璃器的大量需求,內務府造辦處玻璃廠成立,當時有西方傳教士直接參與清宮玻璃製作並提供技術保證;乾隆時期,依託雄厚的物質基礎和乾隆帝本人對文化藝術的熱愛、推崇,使玻璃器製作達到黃金時代。乾隆朝玻璃器主要有兩大用途,一是供皇家自己日常享用,二是供皇帝賞玩及賞賜,至清代末期,內務府造辦處玻璃廠從未停止玻璃的製造與生產。
展品中的玻璃凸花描金大花插為玻璃器中較大器型之一,外形如中國古代多見的花觚。整體以毛玻璃為胎,表面呈現不規則的細小條紋狀霜花。紋飾則用描金的黑色釉彩,繪製了直立舒朗的花葉。光與霧,明與暗的結合既有東方美學中以線條作為主要造型的手段,又融合了西方繪畫技巧,具有較強的藝術效果,是清代宮廷精美玻璃器的代表器物。
宮廷脊獸 鎮守殿宇
在修建宮殿時,皇家將瑞獸築於其中,希望借助這些有象徵意義的辟邪之物,鎮守宮殿。如殿宇之上的脊獸,它們身上寄託着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願望,隨着歷史發展它們也逐漸成為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瀋陽故宮現有的走獸類型為騎鳳仙人、龍、鳳、獅子、狻猊、海馬、天馬、鬥牛、豬、羊等。脊獸分布在垂脊端部的仙人走獸,也稱「垂脊獸」。因古建築皆為木質結構,先人相信,在屋脊上安放神獸,不僅會帶來吉祥,還可避火消災。清朝宮殿建築屋脊上的走獸較為固定,常見的脊獸數量一般為奇數,小獸數量越多等級越高。等級最高的古建築,除最前面的騎鳳仙人外,共有十個立獸,按順序分布為龍、鳳、獅子、獬豸、天馬、海馬、狻猊、鬥牛、狎魚、行什。其中,騎鳳仙人原型為齊國國君齊宣王,他因聽信奸臣讒言在交戰中兵敗,逃跑途中險些喪命,傳說,當時幸好有隻鳳凰路過,他乘着鳳凰飛渡大河,絕處逢生。所以,騎鳳仙人便有了逢凶化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