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舊事/兩副天后古廟的楹聯

  左圖:香港仔天后古廟於清代建成,由當地漁民集資,原位處海邊,因陸續填海,現已遠離岸邊。右圖:香港現存有102間天后廟,其中最古老的要數佛堂門天后古廟,始建於南宋年間,已被列入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左圖:香港仔天后古廟於清代建成,由當地漁民集資,原位處海邊,因陸續填海,現已遠離岸邊。右圖:香港現存有102間天后廟,其中最古老的要數佛堂門天后古廟,始建於南宋年間,已被列入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天后俗名「林默娘」,人稱「媽祖」、「天妃」或口語「亞媽」。法相為端莊女性,頭戴鳳冠,身披紅衣。北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在福建莆田湄洲島紅螺鄉出生,出生時現祥光、異香;直至彌月,不聞哭聲,故名「默」,或作「默娘」。十三歲時得道士授學,十六歲時,得仙女授予銅符,可知未來,更擁有神通,拯救海上遇險眾生,亦曾脫父兄於海難,故得孝女之名。宋太宗雍熙四年(987),九月初八日,林默娘登上湄洲的高峰時,竟然在白雲峻嶺之間,如踏平地一樣,飛升而去。湄洲島上漁民建廟祭祀,尊為媽祖。宋、元、明、清四朝,媽祖不斷受到朝廷褒封,由宋代的「夫人」、「妃」,到元代的「天妃」,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被賜封為「天后」。天后信仰遍及全球。香港各鄉村海灣,都很容易發現天后古廟。

  全港現存102間天后廟

  據統計,香港現存102間天后廟,論最古老的,位於佛堂門。佛堂門天后古廟俗稱大廟,始建於南宋咸淳二年(1266),已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由華人廟宇委員會負責管理。門前有聯曰:

  聖德如天,萬國梯航瞻日月;

  母儀配地,千秋俎豆鎮山河。

  此聯刻於花崗石上,髹以金漆。由於沒有上下款,不知撰者是誰,也不知寫作年份,也許是建廟時已有,見證着幾百年的朝代更替與人事滄桑。

  全聯從天后與天后廟落想。上聯十一字,由四字及七字兩分句組成。「聖德如天」,寫天后神聖的恩德如天一樣廣闊,覆幬天下。「萬國梯航瞻日月」,在佛堂門建成的天后廟,供奉神像,曾受聖恩的,希望獲得庇佑的萬國之人,利用各種工具,登山涉水來到這裏,如瞻仰太陽月亮一樣朝拜天后。讀者宜留意,上句末字下一「天」字,下句末以「日月」回應,脈絡鮮明。

  下聯亦十一字,同樣以四字及七字兩分句組成。「母儀配地」,天后以女性示現,救助海上眾生,故稱「母儀」。傳統上,以父比喻天,以母比喻地,母親無私地愛育子女,一似大地無私地長養萬物。「千秋俎豆鎮山河」,天后母儀天下,如大地恩施百姓,贏得千年以來,百姓奉為神靈,設廟祭祀。「俎豆」,祭祀、宴饗時盛食物用的兩種禮器,引申作「祭祀」解。天后廟對百姓而言,實有寄託穩定心靈之效;能安百姓,統治者便能長治久安,則天后廟的設立,對國家亦有好處。「鎮山河」三字,實在值得玩味。下聯與上聯同,上句末下一「地」字,下句末以「山河」回應,章句組織森嚴有法。

  上下聯各十一字,結構相同。上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聯「仄(活用)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完全合乎聯律平仄相對要求。對仗工整,「天」「地」、「萬國」「千秋」、「日月」「山河」相對外,亦使聯意無限開闊,橫性空間,縱性時間都盡在其中矣。

  由於我曾住在南區,經常經過香港仔天后古廟。該廟建於清朝咸豐元年(1851),由當地漁民集資建成,原處於海邊,後因陸續填海關係,現已遠離海邊,位於香港仔大道與香港仔水塘道交界。1961年英國雅麗珊郡主(1936-)來香港訪問時,也曾到該廟參觀。門前有聯曰:

  玉簡瑤函,膺盛朝之寶筏;

  霞帔雲鬢,普四海以慈航。

  由於沒有上下款,與大廟的楹聯一樣,未知撰者與寫作年份。

  助克廈門澎湖 獲清朝賜封

  上聯寫天后對國家的貢獻,而獲賜封。根據《大清會典》,清廷賜封、加封媽祖達二十次。康熙十九年(1680)由於以「助克廈門」第一次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康熙二十三年(1684)「助克澎湖」而賜封「天后」。撰聯者遂因而落想,指天后接受上天「玉簡瑤函」(玉質的簡札與書函)之命,救死扶危,屢顯神跡,至清朝(撰聯者稱國朝為「盛朝」),更助平廈門、台灣等,實膺海上之寶筏,救士卒於生死。

  下聯寫天后對民間的貢獻。先以「霞帔雲鬢」,描寫天后的服飾和女姓形象,霞帔,始於南北朝時期的帔,帔是披在肩背上的服飾。隋唐時期窄而長的帔演變成了披帛,逐步成為披在兩臂之間、舞之前後的一種飄帶。後來因為帔看起來美如彩霞,故稱為霞帔。雲鬢,盛美如雲的鬢髮。「普四海以慈航」,說天后以「慈航」普度四海,所有在海上作業或經水路往來的人,都得到天后的庇護,安全而歸。

  全聯二十字,上下聯各以四、六兩句組成,富有駢文的色彩,而語調上又似賦體,讀來甚具韻味。

  陳樹渠紀念中學校長、教育局中小學中國語文課程專責委員會(加強中國文學及文化)主席 招祥麒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