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歌曲透出不同時代社會面貌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人,聽鄧麗君、齊豫、高凌風、劉文正,有打開新世界大門的感覺;八十年代,聽羅大佑、李宗盛、蘇芮、張雨生等,是很多有內驅力的上進青年的不斷追問;九十年代,小虎隊、張信哲、林憶蓮、張宇、周華健、范曉萱等,告訴大眾何謂唱片工業的黃金年代;到了00年代,周杰倫、孫燕姿、梁靜茹、張韶涵等,讓大家感覺到了各領風騷,各美其美的流行音樂爆發期。

  「寶島季」開播前後,最熱的一個話題便是歌單的取捨。在內地作詞人李三木看來,《聲生不息》通過對港樂和台灣音樂的梳理,把對音樂的傳統審美進行了一次集中展示。

  港台音樂曾是內地很多八九十年代人的音樂審美構建。李三木深信,不管哪個時代的流行歌曲,能成為流行曲一定要符合彼時的普遍情緒,也還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寶島季首期節目,很多歌手選擇唱羅大佑的歌。李三木有一種心意相通的幸福感。在他看來,羅大佑定義了華語流行歌新的寫作方式。

  「抖音歌」缺少經典歌前瞻性

  作為1980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標誌性人物,羅大佑進入樂壇之初,就巧妙地融匯了傳統的中國民間曲調,又兼有歐美流行音樂的節奏形態,是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了一個恰當的融合點。羅大佑的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中,有很多社會批判性的思考和對現實生活的自我追問。其中,《鹿港小鎮》能越唱越有感,也和當年羅大佑對台灣社會由鄉村型向城市型發展的失落和反省有關,這樣的思考至今也不過時。

  李三木喜歡羅大佑歌詞裏涉及到的文化、教育、環境、情感問題,也因為借由他的歌唱,令流行音樂有了社會人文的內涵。把目光縮回一點,看向2000年的台灣。周杰倫的出現,給台灣流行樂壇再添一個標誌性人物。周杰倫和「御用」詞人方文山在流行音樂的基礎上加入民族曲調、民族樂器等元素,繼而開創了獨領風騷的新一代「中國風」。 「流行歌曲當然可以透析當下的社會發展。」李三木直言,就好比,過去五六年,內地流行度最廣的「短平快」抖音歌曲,不管是主動還是被迫聽, 「抖音歌」滿足了很多人的爽點,但從音樂創作的角度來看,李三木認為,這類歌曲缺少了經典歌曲的前瞻性,很難歷經時間的磨石成為傳唱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