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觀察:中國科技新一輪變革號角已吹響

  全國人大會議10日表決通過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決定,作為首要任務的科技部重組改革進入實施階段。國務院科技主管部門的變陣,標誌着中國科技新一輪變革的號角已經吹響。這輪變革能否成功,離不開頂層設計的完善,組織機制和政策運行的高效,亦取決於創新生態系統的有機生成和成熟。

  科技競爭背後是體制機制較量

  中國科技新一輪改革適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已經進入大科學時代,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越來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導對基礎研究產出的影響越來越大。科技競爭成為國際戰略競爭的核心,而科技競爭的背後,首先是體制機制的較量。

  當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對華科技圍堵越演越烈。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等機構報告顯示,除運用市場准入、出口限制、人員審查、長臂管理等工具對華形成系統性壓制外,美國官方機構正力圖推動國家科研體制變革,以增加科研投入,推動技術研發與產業提升融合,加大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從全球吸引高科技研發人才,從而鞏固其「科技霸權地位」。

  在這一背景下,中國組建中央科技委員會,重組科技部,從頂層設計、組織機構和政策運行層面主動變陣,以更加有效地推動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優化科技創新全鏈條管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來自科技領域的代表委員們相信,面對美國為首的科技圍堵和打壓,執政黨強化集中統一領導的高度組織化體制優勢,為中國在激烈的國際科技競爭中站穩腳跟提供了制度保障。

  基礎研究是「源動力」「元實力」

  國家科技機構的調整,是中國開啟新一輪科技變革的序幕,為更深層次的科技改革打開了空間。需要看到的是,在頂層設計引領、公共部門支持外,科技創新特別是基礎研究創新,必須順應客觀規律。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表示,目前中國的科研管理體制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建立起來的,主要是通過項目競爭的形式,忽略或跳過了關鍵的中間層:科研單位。他建議,政府管理部門可進行試點把部分經費的選題、立項決定權交給科學家、科研單位或領域內的科學家共同體。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人工智能學院院長周志華認為,要原創引領就必須進入「無人區」,做一些還沒人嘗試的東西,很可能失敗,但必須允許承受這個試錯成本。

  科技競爭關鍵在人才。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張曉宏認為,要厚植人才培養,完善基礎研究人才差異化評價,以及長周期支持機制,加大各類人才計劃對從事基礎研究人才的支持力度。九三學社中央提案提出建議,對基礎研究類人才給予長期穩定的科研經費支持,實施長周期、低頻次考核,讓科研人才願意坐、坐得住「冷板凳」,以「十年磨一劍」的執着實現更多「從0到1」的顛覆性突破。

  沒有創新生態,就沒有創新驅動。全國人大代表、復旦大學校長金力認為,從全球科技發展的歷史和規律來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基礎研究是基石;建設創新型國家,基礎研究是「源動力」「元實力」。原始創新依靠科學家發揮想像力創造力,要不遺餘力打造引領、原創、開放、包容的創新生態。

  當下的國際科技競爭從制度較量出發,而最終比拚的是 「創新生態」的有機生成和成熟,這無疑是檢驗國家科技機構改革績效乃至中國新一輪科技變革是否成功的關鍵一環。

  ◆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