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建議】黃英豪冀大型中企在港建一站式電商平台 拓跨境電商 實現升級轉型

◆黃英豪希望中央擴大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種類。 資料圖片
◆黃英豪希望中央擴大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種類。 資料圖片

  國家「十四五」規劃指出,支持香港提升國際貿易中心地位。然而近年來香港受到疫情影響,傳統的進出口貿易面臨嚴峻的挑戰,急待尋找新的出路並實現升級轉型。出席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黃英豪,提交了「關於支持香港拓展與內地跨境電商,鞏固國際貿易中心地位」的建議。他希望中央擴大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種類,建立便利境外產品進入的認證制度,在大灣區倉庫或保稅倉開闢相應的香港專區等,及支持在港的大型中資企業搭建具有一站式服務功能的大型電商平台等。◆香港文匯報記者 藍松山

  「在2022年底,全港整體出入口貨值同比分別下跌了24.1%及20.3%,是近70年來的最大跌幅,顯示香港國際貿易中心地位受到嚴重衝擊。這除了近三年受疫情影響引致的跨境運輸受阻等短期因素外,外部環境正出現急劇變化,也是導致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面對這種變化,黃英豪認為,香港應利用聯通國際市場的優勢,大力推動和拓展跨境電子商務。

  「內地發展數字經濟及推動電子商務,並擴大內需,是香港出入口貿易行業發展的難得機遇。」他建議中央有關部委採取積極措施,協助解決香港拓展跨境電商業務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例如香港和內地屬於兩個不同的關稅區,而在「一國兩制」特殊環境下,兩地的物流、貨流、資金流、信息流等都有一定的限制,導致現時從事跨境電商的成本高昂等。

  「按照目前內地有關方面的規定,須符合《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清單》範疇內的商品,才能經跨境電商零售渠道進口內地。」黃英豪建議,中央有關部委擴大並細化跨境電子商務零售商品的種類及涵蓋範圍,開放對商品種類的部分限制,為香港中小企進一步打開內地市場。「由於粵港澳大灣區正處於加速融合階段,因此應探討如何協調三地不同的產品標準,以大灣區為試點,合作制定大灣區的認證標準,方便有關產品首先在區內流通。」

  倡建「大灣區品牌促進委員會」

  黃英豪提到,近年不少港商及年輕企業建立自己品牌,設計及成品都是香港製造,部分品牌更在國際上已打響名堂,但因進入內地市場時無論註冊、報關、稅項等在處理認證、文件手續,以及所花費的時間較漫長及繁複,令人卻步,錯失進駐內地十多億人口的發展機會。

  因此,他建議國家在粵港澳大灣區建立由政府和業界共同參與的「大灣區品牌促進委員會」,通過這個平台統籌、協調粵港澳大灣區的品牌資源,協助香港以及大灣區其他內地城市的企業,以灣區為依託、推動香港品牌進入內地市場,同時亦可協助內地品牌通過香港平台走向世界,打造雙贏的局面。

  他還建議,未來內地和特區政府應加強合作,讓香港企業到內地各城市參加當地展覽會,公眾或業內展覽都能利用「簡便貨品出口通道」,獲得低稅出口優惠,其後將優勢延伸至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