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傳統習俗活動 傳承文化推介香港

  受新冠疫情影響而停辦3年的長洲太平清醮今年復辦,壓軸的「搶包山比賽」將在5月26日晚舉行決賽。香港有不少傳統習俗活動,既是傳統文化的最佳載體,也可作為文化旅遊項目吸引遊客,很值得保留,但由於缺乏年輕人去傳承而出現青黃不接甚至日漸式微。特區政府要加強對這些傳統習俗活動的支援,培訓年輕人掌握關鍵的手工藝,將之發揚光大,一方面可以強化年輕人對國家的身份認同,另一方面可以作為一張文化名片向外推介香港。

  長洲太平清醮是長洲島的年度傳統民俗活動。據說早於18世紀,島上曾發生瘟疫,後來得到玄天上帝的指引才停止。居民為酬謝神恩,遂扮成神祇在街上遊行驅趕瘟神,由此成為傳統習俗,並按照海陸豐習俗設三座由平安包堆成的包山供奉北帝。人們在醮會結束後搶平安包,搶得越多福氣越多。在香港走出3年疫情陰霾的今年重辦太平清醮,意義深遠。

  事實上,香港有不少別具特色的傳統習俗活動,其中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大坑舞火龍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入選第三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洲太平清醮更在2011年成為聯合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些傳統習俗活動的傳承對於香港十分重要,既是香港的文化根源,也是香港的魅力所在。將這些活動恒常化、盛事化,可以增強市民的身份認同感,加上這些活動多數源於內地或與內地的習俗有關,是鮮活的例子去體現香港與內地血脈相連、文化相通,對青少年是很好的愛國教育。

  過往這些活動均由民間力量舉辦,通過宗族、社團內部以長帶幼的方式,將累積的寶貴經驗傳給下一代。但隨着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年輕一代多遷往市區謀生,這些傳統習俗活動多數面臨資源不足、規模縮小、傳承乏人的困境。一些工藝、儀式、習俗,可能都會隨着上一代的老去而逐漸失傳,委實可惜。

  政府應從傳承與發展兩個角度來支援這些傳統習俗活動。在傳承方面,政府應提供資金支持,協助民間力量制定培訓計劃,教育青少年傳統習俗活動的意義和具體操作,將其中的技藝傳承下去。康文署應制定合適的保護措施保護有價值的傳統習俗活動,同時要建立系統的資料庫,保存這些珍貴的歷史紀錄。

  在發展方面,香港旅發局近年已將傳統節慶列為重點宣傳項目。其中,太平清醮的搶包山曾經在1978年因為嚴重意外而停辦了26載,到2005年才復辦。旅發局當年就開始大力推廣太平清醮,曾推出套票,安排好交通、導遊和預留位置,方便遊客登島參觀。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有約6萬人到訪長洲,業界預料今年訪客會更多,太平清醮逐漸變成全港以至國際盛事。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透過保留和推廣傳統習俗活動,不但可以加強市民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更可以向世界展現中華文化的魅力。香港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特區政府應匯聚各方力量,適當引導創新,避免傳統習俗活動逐漸淡化和出現斷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