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彎/讓城市煙火氣氤氳起來\關 爾
修鞋、配鑰匙等「小修小補」有望規範有序回歸百姓生活。近日,這一消息經由商務部發言人在記者會上鄭重其事地提出來,讓人頗感意外又欣喜。
曾經,修單車、改衣服、家電維修等小攤點,是社區居民身邊必不可少的風景,「磨剪子嘞戧菜刀」等腔調獨特的吆喝聲,更成了一代人童年生活中的美好回憶。讓很多人念念不忘的,還有在燈火璀璨的大牌檔裏觥籌交錯、在人頭攢動的夜市地攤中流連忘返……那樣的城市,熱鬧、繁華,又充滿生活氣息。
而今,這些場景大多已成了定格在老照片中的城市記憶。近些年,很多地方紛紛以加強市容管理的名義,對擺攤設點「一刀切」禁止了之。城市的道路越來越寬敞整潔,天際線越來越摩登現代,但某種程度上卻也變得更加冷冰冰。
也因為過分追求市容環境的整齊劃一和賞心悅目,很多地方在城管執法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生硬粗魯等問題。前不久,「三亞城管以佔道為由粗暴沒收孩子寫作業桌子」的相關視頻在網上飽受詬病。輿論認為,一個學生在家門口看書做作業,這不正是居民安居樂業、孩子勤學上進的城市文明風景嗎?如果連一張安靜的書桌都容不下,這樣的「創建文明城市」活動,又有什麼實質意義?
城市到底為誰而建?城市管理能不能兼顧安全與民生、秩序與便捷?是值得我們深思的話題。說到底,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的文明治理,追求的不應只是基礎設施的完善、街道秩序的井然,更重要的是讓百姓有實實在在的幸福獲得感。
煙火氣,是一座城市的溫度,是城市最生動的氣質。豐富而多元的城市審美,更是衡量一座城市開放度、包容度甚至創新活力的重要指標。尤其在經歷了疫情封控時期城市的寂靜空蕩之後,我們更加懷念市井煙火的熱氣騰騰和勃勃生機。
此番商務部專門出台新規,全面推進便民消費圈建設,讓我們看到了「以人為本」的政策導向。期待這些措施能給攤販店主們注入重整旗鼓的底氣和信心,真正為人間煙火氣的回歸添上一把「熱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