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什錦/不捨「二人轉」(上)\斯 雄\&
上世紀八十年代,盛極一時的央視春晚舞台上,有一陣子忽然冒出一個名為「小品」的曲藝門類,火得不行。留下印象的是陳佩斯和朱時茂表演的《羊肉串》、《吃麵條》、《主角與配角》、《警察與小偷》等,帶喜劇表演風格,既幽默又深刻,讓人耳目一新,其風頭已然完全蓋過了當時廣受歡迎與期待的相聲。
奇怪的是,過了一陣子,陳佩斯和朱時茂的小品在春晚上突然就銷聲匿跡了。
至九十年代,趙本山等人帶東北味的小品在春晚上一炮打響,且一發不可收拾地火了起來,也讓全國人民由此知道了二人轉。
這類小品,與傳統相聲差不多,都是三兩個人,有表演有「說口」,妙語連珠,「包袱」一個接一個,給除夕夜的人們平添了不少喜慶與歡樂。
和現在不大一樣的是,那個年代老百姓的娛樂方式相對貧乏,一年一度的央視春晚經常萬人空巷,彷彿全民娛樂盛宴,幾乎成為春節節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而看春晚,很多時候其實只是等着看小品,其中的一些「金句」,經常能成為當年的流行語。
於是乎,東北二人轉也開始走紅了。其標誌之一,應該是遼寧民間藝術團在瀋陽創建「劉老根大舞台」劇場,據說演出場場爆滿;差不多同一時期,吉林省以長春市和平大戲院、東北風二人轉藝術團為代表的民間二人轉,也火了起來。他們帶着二人轉走出農村,所處的方位也不再是大城市的邊沿,而是真正走進了城市,受到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天南地北大城市觀眾的歡迎,幾乎成了都市人文化生活中的「新寵」。
二○○八年去瀋陽出差,那個時候正是東北味小品流行的時候,我特意去看了一場「劉老根大舞台」的二人轉演出。可看完感覺與我想像中的二人轉,包括與春晚中的東北味小品,好像不大一樣,而且似乎太「素」了。之前聽說,地道的二人轉是很俗的呀。
負責接待的人解釋說,這裏演出的是「綠色二人轉」。我問有沒有不「綠色」的,很想看看原汁原味的二人轉到底是啥樣子。
第二天,果然就安排了,演出地點好像是一家電影院,記憶中應該是在瀋陽老城區,從狹窄的街巷七彎八拐走進去,周邊的房子都低矮破舊。進去的時候已經開演了,整個影院坐得滿滿當當,現場氣氛很是熱烈,笑聲一波接一波。
可能因為「包袱」用的是東北土話,很多我都聽不大懂。經常是我周邊人已笑得前仰後合,唯獨我毫無反應,顯得很「囧」很傻。
場面儘管熱鬧,可是從頭至尾,演員的「髒口」太多,張嘴就來,就差句句帶髒字了。雖然很搞笑,但感覺好彆扭。印象中有個節目,叫啥名字忘了,一男一女在台上打情罵俏,那女的幾乎每說一句話,就扇男的一耳刮子,是真打,帶響的那種,而男的差不多一直在捂着臉表演,絲毫沒有慍怒和反抗的意思……這種「暴力」場面,我看着很不舒服。然而我周邊的觀眾全都全神貫注,不說如痴如醉,反正始終跟着演出的節奏,一副很專注、很受用的樣子。
後來聽說,當地領導知道給我安排看了這場二人轉表演,有些不高興,還責怪下面的人辦事不慎重。也正是這一次,我才知道有「綠色二人轉」、「黃色二人轉」的說法。
再後來,全國範圍內掀起一場堅決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風的反「三俗」運動。很快,曾經相當流行的帶東北味小品,連帶二人轉的演出,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有人說,凡是流行的,都是不長久的。這話多少有些道理。
這一晃,又好多年過去了。
話說今年年初,去吉林四平市公幹,閒談之中,聽市裏領導說到二人轉,並介紹梨樹縣是「中國二人轉之鄉」,演出搞得有聲有色。我本能地想到,好多年沒怎麼關注「二人轉」了,現在到底是啥狀況呢?
第二天去梨樹,沒想到縣裏居然有專門的二人轉劇團,還建有面積四千二百多平米的劇場,建築外觀是個扇面造型,很像是正在表演「舞彩扇」。梨樹縣地方戲曲劇團有限責任公司是以演出二人轉為主,戲劇、歌舞、小品為輔的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公司董事長趙丹丹是全國曲藝大賽「牡丹獎」獲得者。
我們先到劇場二樓參觀二人轉展廊,展示的都是二人轉演出的行頭、道具等老物件。趙丹丹邊參觀,邊給我們普及二人轉的知識:二人轉過去有好多稱謂,小秧歌、雙玩藝、蹦蹦、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等,一個地方一個叫法。新中國成立後,在東北三省及內蒙古、河北一帶才統稱為二人轉。
「現在人們普遍把『轉彩絹』和『舞彩扇』看成是傳統二人轉的標誌性『絕活』。」趙丹丹說:「事實上,這兩種招牌式表演都是新中國成立後的文藝匯演中才出現的。據說,『轉彩絹』是為表現『轟隆隆的機器轉得歡』的社會主義大工業生產而發明的。」
趙丹丹現場示範,並試着教我們轉彩絹和手玉子。用手指頂着彩絹轉個幾圈問題不大,但要高拋平穩轉出去,就很吃功夫了;最難的是讓彩絹飛到十幾米開外的觀眾頭上,再穩穩地飛回表演者手裏,謂之「鳳還巢」。
「二人轉為什麼叫曲藝,而不是稱為戲曲呢?」我有些疑惑。
「二人轉裏有句行話:『千軍萬馬,就是咱倆。』二人轉表演形式大致可分為三種:一種是二人化裝成一丑一旦的對唱形式,邊說邊唱,邊唱邊舞,這是名副其實的『二人轉』;一種是一人且唱且舞,稱為『單出頭』;一種是演員以各種角色出現在舞台上說唱,稱作『拉場戲』。因為整齣戲出場人物太少,所以不被稱之為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