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殿堂級導演用鏡頭向世界展現真實中國 柯文思要撕掉世界給中國的負面標籤

◆ 柯文思(右)與韓軼過往合作緊密。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李九歌  攝
◆ 柯文思(右)與韓軼過往合作緊密。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李九歌 攝

◆ 柯文思(右二)與韓軼(右三)參與港大「爐邊對談」。
◆ 柯文思(右二)與韓軼(右三)參與港大「爐邊對談」。

◆ 《善良的天使》的製作歷時6年。
◆ 《善良的天使》的製作歷時6年。

◆ 《柴米油鹽之上》講述平凡中國人的故事。
◆ 《柴米油鹽之上》講述平凡中國人的故事。

  國際殿堂級紀錄片導演、兩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16座艾美獎得主柯文思(Malcolm Clarke),與其搭檔資深製片人和導演韓軼女士,1月10日出席在香港大學舉辦的香港大學中國制度研究中心「The Dialogue」論壇於新一年啟動對談系列「Fireside Chat」(爐邊對談),兩人作為首期對談嘉賓,分享他們鏡頭下的中國,分享如何用電影搭建中國與世界的橋樑。

  柯文思在活動上坦言:「我並非要宣傳中國,我只想展示我眼中的中國,一個真實的中國。」他不能說自己完全了解中國,但西方國家的報道並非他所看到的中國,存在着太多偏見和誤解,他因而萌生「用鏡頭向世界展現中國」的想法。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茜

  柯文思從事紀錄片和劇情片創作逾40年,足跡已遍布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作品多次獲得國際大獎,他於1989年和2014年分別憑藉《你不必去死》(You Don't Have to Die)和《住在6號公寓的女人》(The Lady in No.6),兩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短片榮譽。近年,中國成為柯文思創作的重要題材。他搭檔韓軼拍攝了中美關係紀錄電影《善良的天使》、講述平凡中國人故事的《柴米油鹽之上》、紀錄武漢疫情的《武漢2020》等作品。因此,柯文思被稱譽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但在外界眼中,他被看作向西方宣傳中國的代表。

  其中歷時6年製作的《善良的天使》,不僅採訪了美國前國務卿貝克和奧爾布賴特、澳洲前總理陸克文等政、商、學界人士,更重要的是聚焦中美兩國普通民眾,包括教師、農民、工人等,通過打動人心的小故事,呈現兩國民間的深度交往。「我們想展示一個從未在西方媒體,甚至中國主流媒體中出現的中國。」韓軼說。

  中國人較「內斂」是一種挑戰

  個性外向的柯文思覺得中國人待人友善、熱情,但卻習慣將情感收起來,相對內斂。要記錄中國人的故事,首先要取得他們的信任,才能拍下能觸動人心、具有感染力的故事。

  「內斂」這對於交流和拍攝來說是一種挑戰。過程中最困難的是找承載故事的主角,想辦法去呈現他們真實的情緒。

  柯文思決定留在中國拍攝電影,因為他認為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文化有太多的誤解,他希望自己拍的中國故事能打動西方觀眾,成為化解中美矛盾的橋樑,這也是西方人應該要了解的真實故事。

  對談期間,柯文思導演和韓軼講述他們在中國拍攝的所聞所見所感與觀眾現場互動。港大學生Derrick在現場對記者說,儘管每個國家的文化不同,但情緒總是相通的,柯文思的影片之所以能打動人心,正是因為他所記錄的小人物生活富有情緒和力量,就如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人,一切開心和挫敗都能引起觀眾共鳴。

  柯文思導演談及自己的電影創作生涯,在很多國家進行過探索,但是對於中國卻並非十分熟悉,直到將目光聚焦到這個題材豐富的國家。不過,他認為以中國作為觀察對象是很困難的,因為中國已不是一種簡單的標籤。「至今我仍然不能說自己了解中國,也許永遠也不能。」他說。

  小人物生活富有力量別忽略

  柯文思亦注意到,在中國受歡迎的紀錄片大多聚焦事物,而非人物,例如有關美食的紀錄片,拍攝者以美食為主角,卻忽略了製作美食的廚師、栽種食材的農民;有關中國基建發展的紀錄片,全力刻畫隧道、高速公路的宏偉,卻很少訪談工人,記錄下他們為此留下的汗水。「最值得呈現的應是中國人的面貌。讓外面觀眾通過這些小人物感受到中國人的生活、了解到中國如何在短時間內為這麼多人創造機會。」柯文思說。

  「The Dialogue」是由香港大學中國制度研究中心於2021年秋季啟動的學術論壇系列。論壇邀請來自全球各界別的權威知名人士,分享他們對世界當前及未來所面臨的挑戰看法,匯聚關心香港和內地發展的社會各界,並促進各界對當前主要議題進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