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新:中西交融繪好看的畫
不拘泥畫種技法 互鑒中成就自我
辛苦的礦工、勤勞的保潔員、開心的藏族大媽、豪放的蒙古漢子……在畫家楊國新的筆下,看似平凡的人和那些普通的景,都在他別具特色的獨立性表現中變得鮮活。「畫張好看的畫」,是楊國新的藝術理想和藝術追求,他心中的那幅好看的畫,需繪畫者融入生活的體驗,注入生命力,更要濃縮畫者對待藝術的深刻感悟。而在繪畫方式上,楊國新更別出心裁。他把西方古典主義形象塑造的精微性和當代藝術凸現主體精神的觀念性相結合,並將中國傳統美學中的意象造型融入作品中,在中國畫與油畫之間,創作出獨具個人特色的中西交融的繪畫風格。 ◆香港文匯報記者 趙臣 合肥報道 圖片:受訪者提供
走進楊國新的工作室,一些來自全國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的掛件和紀念品點綴其中,這些各具特色的裝飾融合在筆墨、油彩之中,亦如他中西融合的繪畫風格般自然而個性十足。一有機會,楊國新就會外出採風,他認為藝術創作者不僅要「讀萬卷書」還需「行萬里路」,要不斷關注世界藝術發展潮流,緊跟時代步伐。他很喜歡探索各類藝術形式,因為在他看來,藝術是相通的,不同的藝術形式可以碰撞出別樣的創作靈感。
進藝校師從名師 帶學生教學相長
談到如何走上專業繪畫之路時,楊國新特別感謝他的啟蒙老師。從小就喜歡畫畫的楊國新,在小學、初中階段有幸跟着啟蒙老師學習連環畫,讓他在繪畫造型、線條等方面打下了基礎,最後得以考入安徽省藝術學校,成為該校「文革」後招收的首批學生。這所學校也是安徽最好的藝術院校,孔小瑜、郭公達等藝術大家都是他們的老師。
「那時候同學間都比着畫畫,每天大量的素描、速寫練習,我們都會畫到夜裏一兩點才回寢室休息。」在學校的三年,讓楊國新更系統更專業地學習了繪畫,進一步彌補了他對繪畫造型的差距和不足。
而對於楊國新來說,真正讓他繪畫技術得到突飛猛進提高的,是在他畢業工作的那十年。彼時,楊國新被分配到家鄉阜陽,當時當地科班出身的畫家寥寥無幾,很多愛好繪畫的年輕人都想跟着他學畫。「那時候全憑一股熱情,我白天上班,晚上就帶着這些年輕人教他們畫素描、色彩,後來學的人越來越多。」而在這個過程中,楊國新不斷將學校學到的知識進行完善和豐富,在實踐中成長。「當時我的繪畫量很大,每天素描人像都會畫十餘幅,速寫更是不計其數,在帶學生四處寫生的過程中。自己也在不斷進步,對我來說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
拓視野求學央美 覓新路不破不立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已在家鄉摸爬滾打十餘年,積累了大量寫生經驗的楊國新,覺得自己需要再一次充電了,那些年畫了很多畫,但是自己實際上已經到了瓶頸期。楊國新選擇到中央美院,師從現代藝術家葛鵬仁,進行為期兩年的再深造。「葛老師經常給學生講現代藝術,講藝術發展走向,談論不同畫家各個時期的作品及風格的形成等等。」楊國新覺得,那兩年的學習,不僅彌補了他理解油畫語言真諦的許多缺憾,更將他帶入當時中國油畫最高的學術氛圍,擴展了視野,提高了認知,指明了方向,喚醒了他潛藏和積澱在內心的創作活力。楊國新開始深入思考並嘗試真正適合自己的創作方向。
他的創作轉折源於一幅油畫作品——《潑水節印象》。1993年,楊國新到西雙版納采風,當時正值傣曆新年潑水節,他收集了大量的鮮活素材。采風結束後,他興致滿滿花了近一個月時間創作。「在快要完成的時候,我突然發現不對了。」楊國新說,他又回到原來的繪畫模式,現代藝術的理念在這幅畫中完全找不到,這只是一幅看着不錯的畫,但他想要的潑水節印象那種寫意的、既清晰又模糊的感覺全然不在。
「我當時在那副畫前看了整整兩天,是繼續畫完還是打破重來?就像站在繪畫風格的十字路口一般,很難抉擇。」楊國新回憶,當天夜裏他輾轉反側,直到凌晨3點還沒睡着,後來他毅然起身走到畫前,拿起畫筆蘸着顏料從頭到尾把畫塗了一遍,下定決心,不破不立。讓他沒想到的是,第二天醒來,被他塗了一層的顏料經過一夜的滲透,與原畫中的顏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而底層原畫的線條依然隱約可見,那種朦朧的印象感展現得淋漓盡致。「我當時一下子通透了,就覺得尋尋覓覓,路即在腳下。」後來這幅《潑水節印象》獲得了第三屆全國油畫展銅獎。
自那以後,楊國新的繪畫風格發生了巨大變化,他不再拘泥於客觀的約束,突破繪畫技法的界限,他創作了很多印象風格的作品,還嘗試將中國畫的繪畫風格融入油畫。經過數十年探索,楊國新在中西融合繪畫中逐漸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風格。
觀楊國新的油畫作品,他會用線的流動與靈活貫穿人物的體面與色彩,在柔和協調中表現出優雅的旋律和情趣。他的油畫,從寫實風格式的影響,到表現意味的探索,從平面空間中的色塊、筆觸構成的意象山水表現,到接近於中國畫寫意的「感覺」性表達——《秋漫荷塘》、《皖南印象》、《秋山縱逸圖》等,都是油畫「寫意」的成功轉換。
而在楊國新的中國畫作品中,他則以現代人的眼光重新審視傳統,巧妙地吸收西畫技巧,目的是為寫意的中國畫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時獲得更強的表現力。他可以寫實,如作品《兄弟》,以表現現實題材進行主題性繪畫;他也可以寫意,如《愛蓮》、《尋梅圖》等作品,以傳統文人畫的筆墨,表現古代先賢、佳人的風流倜儻;他還善於在人物畫中,融入西方現代主義表現手法,如《覓》、《境》等作品,強調變形、誇張、抽象、色彩和筆觸感。
此前楊國新曾赴法國巴黎國際藝術城考察交流,走進歐洲各大博物館,直接面對世界油畫史上那些林林總總的大師名作,進行面對面的研讀。他說,藝術家最後總要找到屬於自己的繪畫語言與面貌,如今他已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他將在油畫與中國畫創作彼此借鑒探索中,樂此不疲地繼續嘗試。
作者簡介
楊國新,1956年出生於安徽阜陽,擔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油畫學會理事、第六屆安徽省文聯副主席、第六屆安徽省美術家協會主席等。作品曾入選《前進中的中國青年美展》、《第七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第八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紀念毛主席「 講話 」發表五十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第三屆全國油畫年展》並獲銅獎等。2002年3月在巴黎舉辦《楊國新油畫作品展覽》、2004年作品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精品展》。2004年作品《霸王別姬》入選《首屆中國美協會員中國畫精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