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乾旱/錄71年來最低水位 明代千眼橋露真容 鄱陽湖大旱 古蹟「水落石出」

  圖:鄱陽湖錄得1951年以來最低水位,伴隨水位下降,明代千眼橋(圖)等古蹟提前完全露出真容。
  圖:鄱陽湖錄得1951年以來最低水位,伴隨水位下降,明代千眼橋(圖)等古蹟提前完全露出真容。

  據水利部數據,7月以來長江流域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少45%,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少;鄱陽湖接連刷新1951年以來,最早進入枯水期、低枯水期的紀錄。在長江幹流水位下降的情況下,鄱陽湖持續「失水」入江,以每天消失20多平方公里水域的速度萎縮,40天內縮水約69%,已由湖變河。伴隨鄱陽湖水位下降,明代千眼橋、千年石島落星墩等古蹟提前完全露出真容。\大公報記者 王逍

  江西都昌縣博物館黨支部書記、副研究館員曹正茂告訴大公報,千眼橋始建於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為花崗岩石和松木樁鋪造的板櫈式樑橋,東起都昌多寶鄉西山蔣公嶺下至鄱陽湖主航道,與廬山市隔江相望。據江西省文物保護中心2013年實地調查,經專家測量,橋寬0.825米,全長2657.2米,共設有949個橋墩、948個孔,故有千眼橋之稱。

  有趣的是,春夏時節,千眼橋靜卧湖底,到了秋末冬初,湖水乾枯後才顯出真容。在枯水季節(鄱陽湖水位在11點左右),千眼橋是隔湖民眾過往的主要交通要道。

  受極端乾旱影響,鄱陽湖提前約百天進入枯水期,千眼橋隨之顯現真容。距千眼橋約2公里的廬山市南康鎮大塘村,是全省退捕重點村,正打造宜業宜遊漁村。2020年,該村和周邊的蓼池村興辦水上渡運公司,帶領遊客欣賞鄱陽湖美景。村支書張秋林說,成人全程走完千眼橋大概40分鐘。千眼橋是遊客們打卡網紅地,也是當地村民茶餘飯後散步鍛煉必去之處。

  落星墩提前兩月露全貌

  同樣露出全貌的還有千年石島落星墩。湖水逝去,落星墩依然矗立,湖床一片翠綠,三五成群的遊客前來打卡,還有汽車在乾涸的湖床上行駛。據當地人介紹,今年的水位很低,往年農曆九月半才會到如今的水位線,今年卻提早了兩個月,以前從來沒碰到過這樣的情況。

  落星墩高數丈,縱橫周圍大約一百餘步,是一座總面積不過1800平方米的石島。其位於廬山市紫陽堤南二里鄱陽湖中心,是廬山市的地標性建築物和象徵性文物古蹟。豐水期,小島大部分浸入在湖水之中,枯水期湖底露出時,落星墩才會完全展現出來。

  落星墩形如星斗乍看像是浮在水面,傳為墜星所化,宋人蔣之奇有「今日湖中石,當年天上星」的詩句形容。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載:「落星石,周回百餘步,高五丈,上生竹木,傳曰有星墜此以名焉」,星子縣(現為廬山市)便因此而得名。王安石形容其「萬里長江一酒杯」。

  料9月旱情仍持續

  江西省水利廳黨委書記、廳長王純30日介紹,江西省自6月下旬以來,持續晴熱少雨,平均降水較歷年同期偏少5.5成,為歷史同期最低。江河水位持續走低,五河主要控制站較多年同期偏低1.56米-7.24米。8月19日4時,鄱陽湖水文站星子站水位退至9.99米,為1951年有記錄以來同期最低水位。據氣象水文部門預測,9月全省平均降水偏少1至3成,旱情仍將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