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長湖中石橋 明代始建 商貿要道

  圖:工人在修繕千眼橋。/大公報記者王逍攝
  圖:工人在修繕千眼橋。/大公報記者王逍攝

  【大公報訊】記者王逍江西報道:「千眼橋」又稱千孔橋,自古以來就是都昌、星子兩縣湖岸民眾商貿便捷往來的要道,被譽為中國最長的湖中石橋。2006年,千眼橋被公布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據記載,其位於都昌縣與廬山市之間,夏季漲水有船可渡,冬季枯水則要趟水踏泥跨湖,北風凜冽,涉水者往往苦不堪言。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南康府推官領都昌令錢啟忠領倡捐俸集資,歷時五年,橫跨鄱陽湖建造此橋。

  據江西都昌縣博物館黨支部書記、副研究館員曹正茂的介紹,自明代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始建以來,千眼橋經歷三百八十餘年大浪衝撞,仍保存有今日的模樣,未曾大修過,因而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其外觀結構簡單,是古代鄉村中最為常見的板櫈橋,但長達2.7公里的長度又為同類橋之最,亦是鄱陽湖水域中歷史最早,現存最完整的水中古橋,可以說在全國也是一座非常特殊的水下建築,因而具有很高的建築科學價值。時至今日,千眼橋仍為隔湖群眾來往提供便利,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和一定的實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