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見/北京的書報亭\梅莉

孩子要去北京上學了,我和先生決定一家人提前幾天去,正好趁機一起到北京做個短期旅行。
在海淀區大學城找到離學校較近的酒店住下後,第二天就開啟了北京之旅。對比上海的持續高溫天氣,北京已有初秋的宜人體感。去圓明園遺址憑弔,觀荷,問園中工人討來一片剛清理出的新鮮荷葉頂在頭上,跟着一群人看松鼠在枝頭抱着一個大大的松果啃得津津有味。去頤和園,主要是看昆明湖。中年如我就喜歡看湖,也許湖面如鏡最能體現人在中年的如水心境吧。有人說少年如溪,青年如河,中年如湖,老年如海,仔細想想不無道理。人的一生,從溪水的清淺到河流的奔騰再到湖水的寧靜,最終匯入浩瀚大海。
第三天,我和先生決定去孩子就讀的大學周邊轉轉,查了一下從酒店步行到清華大學南門距離大約四點七公里。我們走到地鐵五道口站,然後再沿着成府路一直往西走就可抵達。
一路邊走邊逛,卻意外地發現在上海街頭早已消失的一道風景──書報亭,頓時倍感親切,激動地拿手機拍照。書報亭裏還有我曾經喜歡的文學雜誌,像《收穫》、《小說月報》等,年輕時愛讀的《讀者》、《青年文摘》,以及時尚類《瑞麗》、《時尚芭莎》、《ELLE》等雜誌。想起前不久在微博上看到一名博主嘆息《讀者》即將停刊,頓時心裏一涼,這是一本陪着我長大的雜誌,我不希望它倒下。於是,立即微信《讀者》雜誌編輯岳老師,向他求證消息是不是真的。他爽快地告訴我,肯定是謠傳,因為他們雜誌運營挺好的,前不久,還上了央媒的頭條。我聽了頗覺安慰。這些年,網絡越來越發達,自媒體、電子書眼花繚亂,紙媒生存狀況日漸下行,消失的報刊雜誌不勝枚舉,能活下去的紙媒真的不多了。
抵達清華南門時,短短不足五公里的路程,竟路過了三家書報亭,還有路人正在買報,我也順手買了最新一期的《讀者》雜誌。據說書報亭在北京最輝煌的時候有兩千四百個,到二○二二年只剩下七百多個了。在北京街頭連續遇見書報亭後,簡直難抑心頭的喜悅,我對書報亭的感情就像對老友,因為它曾經滋養過我很多年。年輕時,還曾想辭職創業開一個書報亭呢,因為喜歡。
書報亭是藏在北京細節裏的一種文明。